《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本书是大英图书馆与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I, AHRC)合作项目 学术图书的未来 (Academic Book of the Future)的部分成果,邀请了13位专家从出版业、学术界、图书馆、销售链等相关生态视角共同探家当前及来来的学术图书的发展环境。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出版人、书商、图书馆员分别讨论了编辑角色、同行评议、学术书店、开放获取、数字出版等学术书籍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极具多样性的真知灼见。 编著团队显然为此书的问世投入了大量精力,这无疑是一部符合当下需求的作品 对研究项目现阶段的目标问愿进行了强有力的思考 让人不禁期待该项目将如何展现其最终成果:学术图书究竟应当怎样发展才能满足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们也许能在其中找到富有价值的答案。 利亚 泰瑟,《旧金山书评》
该书为2005年美国杂志界*奖项 美国国家杂志奖 获奖文章的精选辑。收录了获得该年度*特稿、*新闻报道、*专栏与评论、*批评与评论、*人物特写、*散文、*公共利益及*小说等大奖的十余篇杰出杂志文章,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哥伦比亚号失事、亚洲物种冲突、美军伊拉克战俘营、美国苏丹政策祸水、美国监狱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混乱、美国科技与人文道德的交锋以及美国歌星代表的音乐风格等美国问题或美国人关注的问题。细节翔实而精当,叙述清晰而宏大,洞察深刻而透彻,极富纪实与思辨的理性探索,既是一本了解美国的 干货 版年鉴,亦是新闻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特稿盛宴、写作范本。
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知识生产的一个高峰,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重要的 原始积累 阶段。当时,轮番涌现的人道主义、科学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伟大进程。 本书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出发,对这些纷繁复杂且相互关联、既明显可感又难以捕捉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梳理,试图揭示图书出版活动与社会思潮形成、发展、转向、消亡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框架合理、逻辑清晰、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对新时代出版业与出版人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