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记录,南方报人精耕业务的战法秘笈,南方特色运营管理的智慧结晶。 以凝心铸魂、深度融合、智慧转型、多元开拓、人才支撑、治理赋能的 六步赋能法 ,讲透南方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壮阔新程。 《新程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南方报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的生动记录和全面总结,是全体南方报人传承弘扬75年前《南方日报》创刊的初心使命,不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注脚。本书由胡正荣、支庭荣两位专家的专业观察开篇,分 凝心铸魂 深度融合 智慧转型 多元开拓 人才支撑 治理赋能 六大板块铺开,既有对转型历程的呈现,又有对壮阔新程的前瞻;既有对战略思维的提炼,又有对实操案例的阐析,述论结合、图文并茂、可读可感。全书旨在通过探寻南方报业守正创新、不懈探索的坚实足迹,展现其推
范用是我国名重一时的出版人,他曾策划出版了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傅雷家书》;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杂志人,曾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本书讲述其从事出版事业的经历。范用先生1938年春入读书生活出版社做练习生。抗战时期,曾在桂林、重庆任读书出版社分社经理等职,1946年秋调上海读书出版社工作。1949年8月调北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局、新华书店总管理处、人民出版社工作,历任科长,期刊出版处副处长、秘书室主任、历史编辑组组长等职。1959年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二届理事。1985年底离休后,仍在编稿、写文章、给出版社推荐稿件、设计封面,乐此不疲。
以《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近70年、改名20年成长发展的经历,以中国媒体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为背景,解读分析如何做大做强科学传媒,融合创新,增强影响力,服务公众。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地理》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团队归纳总结品牌、企业的宗旨、理念,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地理》为案例,分析20年来中国科学传媒的成长,以及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本书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研究者对《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兴趣和了解需求,为中国科学传媒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服务于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形势。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岭南学报》由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本期学报刊载夏晓虹、叶国良等学者的力作11篇,资料梳理与理论阐发并重,具有学术前沿性,且均为首次刊发。《岭南学报》创刊于1929年,为古典文史领域的知名刊物,本期学报秉承 倡导学问,阐扬真理,赏奇析疑 的精神,着重探讨了经学领域的相关议题。
《中国书业年度报告》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自主编辑的关于中国出版业与传媒新媒业年度资讯集成性品牌出版物。该报告自2009年编辑出版以来,以其权威视角、专业品质、产业深度、案例实务、市场营销、贴近一线的特色,成为独具一格的年度性报告体出版品,深受业内外欢迎,成为各地图书馆采配同类出版物的*。 本年度报告继承了连续6辑报告的原有品牌栏目,同时,做了新的调整,主要是不再收录“华文与世界出版”板块(将另行编辑出版),同时加大了新媒传媒的板块内容,兼顾了文化创意产业、印业的内容。既具有历史存照性,又具有案例参考性,值得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界等人士典藏。
《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 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关于其他学者对中国艺术现代性两种说法的回应。首先作者表达了一种质疑,即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视觉实践名为“视觉启蒙”的质疑。作者质疑这一说法是否暗含着在观看梯级上有先人为主的设定,暗含着存在中西艺术属性差异也就是落后与先进差异的认识前提。如果作者这一质疑的答案为是,那么所谓守望传统也就被抽走了内在的合理性。事实上,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借鉴的基本史实,是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探讨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本书是我国首次对数字出版产业所进行的全方位的梳理与总结。 本书认为,2005-2006年是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是数字出版概念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 本书预测,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将逼近200亿元。其中,网络广告收入将达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将达4亿元;电子图书(E-Book)收入将达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将达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到2006年底,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将达80亿元。
《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以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为轴心和框架,寻找其同报业竞争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契合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结合报业特性和中外报业(传媒)集团的实践,概括出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深入探究其形成的机理及功能作用,紧密联系国内报业集团改革创新的实践,对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了剖析,解读其独特价值及其在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
本书是《华尔街日报》特稿内部培训实战教材。无论你想成为卓尔不群的媒体记者,写出有新闻价值又不失故事性的品质作品。还是你想在文字工作中超凡脱俗,让自己的写作“起伏跳跃”又不落俗套,再或者你想通过讲好故事实现有效地激励、说服与影响,你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