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山西博物院藏古籍6千余种、近7万册,古籍善本6百余种、5千余册。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有写本、刻本、名人稿本、抄本、石印、影印等;装祯多样,有卷轴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等;有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刻经、写经,明清刻本、稿本、写本。其中,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明刻北监本史书、《文选》、《路史》等,傅增湘先生双鉴楼旧藏刻本、抄本,山西地方志为山西博物院重要的特藏。本书收录其中653种古籍善本,每种书有一到两幅书影,并对题名、著者、尺寸、等事项作了详细著录。为古籍研究者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庄立臻主编的《天一阁博物馆藏古籍善本书目(上下)(精)》是天一阁博物馆的馆藏善本书目,书中详细揭示近5000种馆藏善本的书名、*者、版本、批校题跋、版式、装帧、册数、存卷、子目等信息,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全面、准确的天一阁典藏珍籍信息。同时,本书还附有书名、*者和批校题跋者索引,便于读者使用。
南京博物院藏有翁同龢及其家族成员往还家书三百八十四通,由苏南文管会采集于常熟翁家,后由江苏省博物馆归入南京博物院,写作时间自咸丰三年(1853)至光绪二十五年 (1899),所涉作书人或受书人至少有翁同爵、翁同龢、翁曾文、翁曾纯、翁曾荣、翁曾翰、翁曾禧、翁曾绍、翁斌孙、翁安孙、翁德孙等,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是研究翁同龢 和常熟翁氏家族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一文献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翁同龢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龢的亲笔家书。第二部分是 翁同爵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爵父子家书。
本书是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建设中指导体系、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的个人三十二年(1991—2023年)的文集汇集。本书分为理论、方案、实践和所思四个部分。理论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在博物馆的引入和思想(21篇)。方案部分是多年来对于博物馆发展的规划策划(21篇)。实践部分是指项目的实施和效果展示(22篇)。所思部分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思维、探索、设想和体会(17篇)。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7~11篇均与敦煌吐鲁番学相关,对唐五代变文的研究是其重点,还讨论了《心经》诸本与《西游记》的关系。2篇是与语言学家、“中研院”院士梅祖麟教授合撰,讨论近体诗与梵文诗律的关系,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作了深入分析,是继陈寅恪先生名作《四声三问》之后的一篇精心杰作。除上述12篇外,梅氏于2010年写成长文《近三十年来北美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涉及汉语与内陆欧亚语言关系的研究情况,《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由其学生、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和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崔
本书收录《会饮篇》和《洞穴寓言》。《会饮篇》(或译作《飨宴篇》《宴话篇》)是柏拉图早期的一篇对话式作品,它描述了在一次宴会上,一群雅典男性对爱的本质的讨论。该作品以演讲和对话的形式写成,既有讽刺式的,也有认真的谈话。《洞穴寓言》选自《理想国》,柏拉图简明扼要地驳斥了“善即快乐”或“善即学问”的观点,却拒绝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借用“洞穴寓言”来阐述他的观点,这是他首次详细解释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