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讲解 ,以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国 家档案局令第 10 号) 为基础,全面介绍了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制定的背景、 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方法作了详细说明。方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档案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学习。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高校档案工作实践操作指导手册》由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结合自身管理经验编写,旨在梳理我校发展历程中大学分校时期各分校的档案管理规范,结合当前档案工作实际,编写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的实践操作规范,加强档案工作业务研究,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全书由理论要点、实践指导、操作方法、应用方向、案例链接五个部分组成。
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 GB/ 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开始组织 GB /T18894—2002 的修订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GB/T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书是对该文件的解读。内容包括总则、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处置等,并附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现代档案管理与实践探究》属于档案管理方面的著作。本书以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为切入,解读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理论依据,探讨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的过程及步骤,探索了现代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对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专业和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书理论观点新颖、论述深刻,紧扣时代脉搏,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档案管理的研究学者、工作者以及爱好者均有较好的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共分10大类、1000个品种。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书屋”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读后能够用得上。 本书为“书屋”当中的一本。它介绍了农村的档案管理,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农村档案与农村档案工作,农村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农村文件材料的分类和立卷,农村档案的鉴定、保管、统计,农村档案的利用,新型农村档案管理模式的法律分析。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处理、文书整理归档、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与统计、档案利用服务、现代载体档案管理。各部分内容又由学习目标、模拟情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任务解析、任务实训、知识梳理、分析思考、目标检测和阅读材料构成,穿插相关链接,充分体现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教学新理念,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 刘萌:女,1963年生,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认识档案学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阐释。作者通过对档案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和学科定位的综合分析与重新解读.提炼出档案学发展中所潜含的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档案社会记忆理论等五种递进的理论范式型态;揭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形成转换与特定学术共同体、学科形象、时代背景、社会动因和档案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并展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传统、主流与前沿.转换与共存,理论通约与实践互生的演化状态。全书在档案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档案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全书*先分析我国民族档案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学术困境,总结近三十年来云南民族档案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和不足,探讨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对我国少数民族图像档案、印章档案、濒危语言档案进行专题研究,展示白族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发展概况和丰厚成果;*后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构建边疆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云南民族档案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以及哈尼族、纳西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目前全国若干家企业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通过推进企业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更好地发挥电子档案在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电子凭证、实施可信交易等方面的作用。所试点的业务系统几乎涵盖了企业主要的业务系统。本书是已经完成试点并通过验收的企业将自己在试点工作中经验做法形成典型案例,向全国企业推广应用。案例编写采用技术报告形式,力求展示技术细节,并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关键点进行详细叙述,以方便大家参考借鉴。案例集拟分为管理系统卷、技术系统卷、电子发票卷,方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系统参考经验。
湖北省档案馆保存有各种档案资料60余万卷册,上起明末,下至当代,不乏珍品。为了让这些珍贵档案走出石室金匮,向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气息,湖北省档案馆组织编写了《历史珍档——湖北省档案馆特藏档案集粹》。该书收录的200余组(件)档案资料,是根据内容重要、价值珍贵、载体特殊的原则从湖北省档案馆特藏库遴选出来的珍品。该书图文并茂,生动地反映了湖北地区数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迁,融史料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档案资料是次公布,使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是研究湖北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军事史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 皇皇历史积淀了大量具有湖北特色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知历史的记忆之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辽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和传承着多彩多姿的中华文明。作为悠久历史的记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载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研究在民族、研究主体、地域、内容、载体、类型等方面呈现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基于此,本书在介绍与档案文献珍品相关的概念、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少数民族的36件档案文献珍品进行详细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二是从现实上有利于佐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