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周易》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二十世纪将是中国全面振兴的世纪,也将是中国完成全方位现代化的世纪。此时,唯有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方不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由于易学的发展年代久远,内容又博大精深,后学者在研读时,就会遇到许多难题,当然,易学中的难题,不是著本书或编部辞典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易学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少派别,见仁见智,有时很难统一,本书仅就管窥蠡测的见解,尽将将易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 本书内容大的方面,共分五类问题,并加以探讨。章,讨论易学各学家说有关的疑难问题。第二章,述聊易斋同志诸人关于八卦、太极、河洛等各方面问题的讨论。第三章,关于《周易·系辞传》的讨论。第四章,对易学成语典故的讨论。最后,附录了几篇与易学有关的重要文章。
《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阴阳五行属中之一种,原书藏故宫,该书包括五种古籍:《郭氏元经》《璇玑经》《阳明按索》《佐元直指》《三白宝薄》。整理分三册出版:上册含 、二、三种,中册含第四、五种,下册含附录(《八宅明镜》)一种。前五种即明江孟隆辑《选择丛书集要》。《郭氏元经》,晋郭璞著,为诸神煞之汇总。《璇玑经》,晋赵载著,主要对《郭氏元经》进行补充和说明。《阳明按索》,明陈复心著,是将郭氏的干支神煞以八方九宫之图式逐年逐月标示出来,便于查找使用。《佐元直指》,明刘伯温著,除增加若干选择神煞外,还增加了少量修报趋避等内容,实为选择学(择吉)中论述 为完善者之一。《三白宝海》,元幕讲禅师著、明江孟隆辑,亦为主要介绍择吉之术的书,对研究玄宫飞星法者极有帮助,值得一读。 《八宅明镜》,宋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熹平石经 残石(清拓本)》书风温纯典雅,如纯金美玉。笔画瘦劲如铁,讲究笔画之间的轻重、粗细对比的变化。结字工整精致,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而且变化若龙,一字一奇,风度翩翩,美妙多姿,是汉碑成熟的典型代表。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正面中『体』、『万』、『易』、『龙』笔致古朴,神韵超绝。残石背面中『贞』、『惠』、『为』、『勿』、『用』等字,秀丽而有骨力,结字匀整,字势俊美。用笔方圆兼备,笔画绵里裹针,富有韧性。真可谓刚柔相济、端庄劲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章法上,字字行行,顾盼紧密,整篇效果自具气势。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熹平石经 残石(清拓本)》书法特色体现在以下几点:
《周易》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二十世纪将是中国全面振兴的世纪,也将是中国完成全方位现代化的世纪。此时,唯有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方不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而今善文兄之先帅祖马振彪先生所着《周易学说》,则广引先秦至民国期间之易说逾二百家,于康熙以降两百余年之易学采择尤多。马振彪先生生当近世,卒于六十年代,于其晩年仍对《周易学论》修补不息。《周易学说》可说上承传统治易之通风,下启治易现代化之契机,也为海峡两岸易学交流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占筮书,它以卦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商旅之行、战争、婚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本书是一本关于其研究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