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有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楚辞补注》是宋人洪兴祖为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的补注。补注不仅对旧注多有驳正,而且广征博引,保存了汉及六朝隋唐和宋人的部分遗说。此书在楚辞学史上俱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今人研习楚辞所之书。 这次整理以汲古阁本(明末清初汲古阁毛表校刋本)为底本,以明翻刻宋本(简称"景宋本")、清吴郡陈枚宝翰楼复刋汲古阁楚辞笺注本(简称"宝翰本")、日本国宽延二年皇都书林刊刻汲古阁楚辞笺注本(简称"皇都本")、清道光二十六年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简称"惜阴本")、清同治十一年金陵书局重刋汲古阁本(简称"同治本")为参校本。且酌情参校清谢章铤、谭献、王国维及日本西村时彦的手批资料,吸收其校勘成果。 因汲古本品相太差,法使用,作者实际以"同治本"为工作本,据"汲古阁本"改正。同中华书局《楚辞补注》(1983年,至今已4版。)
本书以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为底本,参考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对原文进行适当订正,对《吕氏春秋》逐篇作以题解、注释、今译、评析。各篇题目之下先作题解,原文之后依次进行注译评析,今译努力做到准确、简洁、流畅、优美,评析联系历史和现实,阐发出一些新意。诸子百家之学,源远流长,实为中华文化与精神之活水源头。揆诸当今形势,中华文化之复兴,既要植根于传统,又须着眼于世界。当代诸子之学,实已步入「新子学」阶段,当汇纳百家以成不朽,淘沙取金以锻精神,文化、学术之走向,助推民族、文化复兴之实现。在此学术背景下,「诸子现代版丛书」可谓应时势而生。丛书全注全译,务求变古奥为浅近,化艰深为平易。篇首设题解,篇尾有评析,前后呼应,解读通篇大意,论析主要观点,以期揭百家之面纱于众生,显诸
在《孝经》学史上,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 《荀子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之译注,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已的特色。
方勇主编方达评注的《荀子(精)/诸子现代版丛书》是战国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很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宋以后与孔子并称,有“亚圣”之誉。《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编定而成,其中个别篇目由孟子审定。东汉以前无注《孟子》者,现今可知的东汉注《孟子》者有程曾、郑玄、赵岐、高诱和刘熙五家。除赵岐《孟子章句》外,其余四家均已亡佚。赵岐《孟子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此书逐字逐章对文本进行诠解,不仅对文字进行训诂释义,也对文意进行串讲分析,每章后的《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对《孟子》一书的理解有极大的价值。本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赵岐《孟子章句》为底本,并参校元旴郡覆宋本《孟子章句》及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经典的《孟子》古注本。
清顺治十五年(二(五八)三月的一天,北京春塞料峭,在中南海的瀛台,正在进行一场奇特的考试,只见“试官罗列侦察,堂下列武士,娘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李延年鹤徵录)。“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酱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王应奎柳南随笔)。这是顺洽皇帝福临对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丁酉江南乡试举人进行复试,试题郎为瀛台赋。在这种兵衞旁罗,与试者形同罪犯的情况下,江南才子吴兆骞激愤地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吉林通志寓贤传)辽交了白卷。三月九日,北京上空狂风怒吼,黄沙扑面,吴兆骞被戴上枷索,从礼部押往刑部审讯。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