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六〇二 六六四)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年间游历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译经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翌年书成。 正文末有辩机跋记,叙在长安跟随玄奘撰录《西域记》过程。辩机,大揔持寺沙门,曾为玄奘译经场之证文。 该书记述玄奘往印度取经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传闻所知,凡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乃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我国新疆之真实记载,是研究该地区之珍贵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本书收龙榆生专著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 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陈书》36卷,记载了南朝陈的历史。陈朝的早期史著都已失传,因此,这部成于唐初的史书,就成为现存的比较原始的资料。书中除政治和军事问题外,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也都保存了
《桯史默记》收录了《桯史》、《默记》两部古代笔记小说。《桯史》是岳珂日积月累写成的关于两宋朝野见闻的史料笔记。全书共一百四十条,涉及两宋朝政得失、南渡佚事、贤达诗文、世俗谑语、图谶神怪等等。《默记》所录,大都为五代末及北宋时期朝野杂事。作者王桎于掌故颇为熟悉,所录多有据可信,且其中有他书罕及之内容。
《贞观政要》讲术的是贞观,是中国古代不错盛的时代之一。贞观之治更是唐代以后治国理政优选境界的代名词,《贞观政要》深入细致地展示了唐太宗克己自强、励精图治,开创和巩固大唐基业的艰难历程。乃是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共同开创和实现贞观之治太平盛世的翔实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中国那些事儿:宋元》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宋元卷,以宋元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宋元两朝的历史。
★中国人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同类好书推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63475.html★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41156.html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二十四史精华》从《二十四史》中仔细撷取最精彩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力图使您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正史”的耀眼光彩。为方便阅读,我们开辟了“读史理由”、“史书名人”、“史籍典故”、“史籍简介”、“成书过程”、“读史指南”、“本经快读”等几个版块,将史书编纂的相关背景、成书过程、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辅以通俗的译文,为读者构筑一个方便快捷的读史平台。
《一本书读完历代趣闻轶事(精装典藏版)》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先秦到民国时期最有研究价值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趣闻轶事,并生动剖析了这些趣闻轶事背后隐藏的真相与玄疑,在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帮助读者了解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开阔文化视野,汲取无穷智慧。
汉堡为何叫作汉堡?咖哩是不存在于印度的料理?牛排为何是业余厨师容易胜过专业厨师的菜色?中东烤肉沙威玛和突厥人的神秘关系?正宗日式拉面并不存在在世界上?连大厨也不懂的鲜味的科学?本土大米如何做比日本吃到的白饭还好吃?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介绍数十种熟悉却不知道来由的经典食物,让我们用阅读故事的眼光来看待餐桌上的食物。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了解每道食物背后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生产流程、烹调技术等,能让我们改变生活的质感,燃起对“过日子”的热爱。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立的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各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长达五个半世纪之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谓意义非凡。明朝在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2/3以上,无论是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制瓷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于清朝,在1800年以前,与欧洲各国间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十分频繁,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甚至导致白银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然而,这两个朝代最终未能逃脱“兴起—鼎盛—衰落”的宿命。这其中的原因,非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值得后人长久地思考和揣摩。 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