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明代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的重要笔记资料,深受古今学者的重视。 明末学者钱谦益曾高度评价该书,指出沈德符创为此书,有着超出该书价值之上的意义。他说:由于受明代复古派王世贞、李攀龙的影响,吴越学者迷恋古代典籍,相械不读唐后书。而沈德符独能对近世历史发生兴趣,近搜博览,对两宋以来的“史乘别集,故家旧事”,都能“敷陈其本末,疏通其端绪。”
清代一部著名的经史类著作。主要内容为全祖望回答弟子所问之记录。其中《易》《尚书》《诗》《三传》《三礼》《论语》各一卷,《大学》《中庸》《孟子》共一卷,《诸史》三卷。是书涉及内容范围甚广,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评价,有对史书内容之论述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为了全面整理有关古长安的史地文化典籍,史学家史念海教授和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提出了编纂出版《古长安丛书》的设想,史先生任主编,出版事宜则交给三秦出版社。经过各方努力,先後推出了《隋唐两京丛考》和《三辅黄圆校注》,受到学界好评。後来由於种种原因,丛书的出版遇到了诸多困难。近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我社综合实力渐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前辈学者开创的这项整理古长安历史文献的事业继续做好。鉴於各方面情况变化较大,我们对原先的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编辑出版一套全新的《长安史迹丛刊》,收入《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志》、《两京新记》、《关中胜迹图志》等十敷种历代撰述;先前已出和将出的三部书也纳入丛刊,按照新的要求重新出版。可以说丛书基本包括了有关古代陕西尤
公元1784年,即清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举行第六次南巡。至2014年,已历时230年。当乾隆兴致勃勃地巡游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在崛起,而这时的大清帝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230年过去,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帝的故事,既遥远,又相近。遥远的是年代久远,世事沧桑;相近的是遗迹犹在,多处可见。这位“十全老人”的影响,至今仍不容小觑。无锡惠山,是乾隆南巡中颇为关注的一站,至今还留有不少乾隆诗碑,地方上有众多关于乾隆的传闻掌故。抚今思昔,感慨良多。无锡惠山古镇以祠堂群闻名,正在申遗。乾隆南巡,与古镇的祠堂有亲密的接触,这是古镇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陈国柱忝列祠堂文化研究会,当为无锡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于是不揣鄙陋,编写了《乾隆南巡游惠山》。
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的一种,共五卷由清人梁廷楠撰于清道光末年。作者是主张禁烟、热心抵抗外侮并留意时务的广东士绅,在鸦片战争中曾出力组织士绅参加广州军民抵抗英军入城的斗争,亲身参与了鸦片战争。故此书作者对英国等列强窥视中国、鸦片贸易、禁火运动,及鸦片战争中侵略与反侵略的活动和过程等等的记载,详尽真切而有卓见,富有史料价值。
《南部新书》十卷,宋钱易撰。易字希白,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王钱俶之侄。入宋,为真宗朝翰林学士。钱易少有文名,博闻强记,潜心国史。史传载其有著作二百八十卷,今仅存是帙。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南部新书 茅亭客话》成于大中祥符间(1008-1016)。据书前钱明逸序,全书原 凡三万五千言,事实千,成编五,列卷十 。现所见之本多有散乱。其以干支为序,记事凡八百余条。内容多涉及唐代朝野掌故和遗闻轶事,亦兼及五代。其中以记载主要官职的兴废、朝章政制的因革和官场仪式的掌故为主,对研究唐代政治史颇具参考价值;而书中不少有关唐代科举制、文学家故事的著录,又有裨于文学史的研究。 《南部新书》最早见录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有抄本流传。今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以《粤雅堂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