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中颇为学界关注的《水经注》公案,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只在殿本《水经注》上计较是非,而对戴震的自刻分篇《水经注》很少注目。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与殿本《水经注》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注释形式、刊刻用意等方面却有不同:一、自刻本是分篇的,虽宋代时已亡五卷,但全书仍浑然一体。而殿本仍其四十卷,不免 割裂傅合 ,破坏了原书的结构。二、自刻本通书皆为白文,无一字校语,与充斥 案校 的殿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自刻本还有许多重要的校勘成果未被殿本吸收。故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古地理学和清代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佚文、考原委等。
《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全书涵盖上古天文、地理、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 等方面的诸多内容,被称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分为《山经篇》和《海经篇》两册,不仅包含《山海经》完整原文, 有详细的译注和深入解读。从文字来历到物种辨析,掰开揉碎,深挖细节,通俗易懂。作者查阅海量古籍文献,捕捉浩瀚史书中《山海经》的蛛丝马迹,生动呈现《山海经》对后世深远、广泛的影响。解析主要参考了郭璞、袁珂等知名学者的译注版本,补充以古今百家评论解说,汇集历代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