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章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Array
“世界的中国”系列丛书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是专为青少年读者精心编写的通俗文化读物。全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对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等做了全面阐述,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民族小学》被选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收录了吴然的儿童散文多篇。吴然的儿童散文多以云南多民族儿童的生活为创作内容,反映边疆的风土人情、人文特点、自然风光,而且常常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充满了童心童趣。吴然散文作品大多在800字以内,适合小学中年级的孩子阅读。
这是语言学家朱星的一部史学评论作品,全面解析中国皇帝制度。关于帝王名号的释义,皇帝的产生过程,皇帝*的四种特权和四种欲望,皇帝的阴谋诡计——帝王术,等等内容都一一谈到,并进而提出皇帝是人民的灾难、多数皇帝不得好死的观点,后还评析了七个值得纪念的中国皇帝。全书史实严谨,评析深刻,文字口语化,好读易懂,对于久受帝王思想熏染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于一支清醒剂。
《金刚经》即是一部充满智慧,能帮助人脱离烦恼,到达光明彼岸的经书。《金刚经》所说之智慧,无我,无他,它主要目的是帮助凡夫超脱生死境界、得到涅槃的安乐。同时,这种智慧是与大悲心合在一起的。这种以智慧求得解脱的思想,是佛家的主要思想之一,所以在诸多佛教经典中,《金刚经》的地位始终十分突出,在我国是流通最广、注疏最丰的佛经。
.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和丰富人民生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世界文化是由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汇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因此,我们总结自己的民俗文化,正是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这是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召唤。 吴祖德、郑土有*的《说福/中国俗文化丛书》是《中国俗文化丛书》之一。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由于佤族历史上封闭隔绝,发展程度又不一样,不同支系,不同部落乃至不同村寨往往有一些不同风俗、宗教及其文化,对同一问题的说法和看法有时也完全不同。我们原来在《赤子》一书中之所以说木鼓不分公母,就是因为我们原来所调查的村寨刚好都坚持而且极力坚持这种观点,说分公母是错的。可是后来我们又碰到了说木鼓有公有母的村寨,而且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不分公母是错定了。这样我们才不得不把两种观点都并列出来,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出两种观点背后所反映的母权制与父权制斗争的历史实际。 佤语实在有些复杂,它不但有自己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而且常常非常精练、深奥,表达充满简说、略说。结果有时一句话要用多句汉话才说得清,有时甚至连佤族人自己也普遍搞不懂老祖先赋予它的含义了。对“司岗里”的解释就是这样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后恶性膨胀的结果。“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中华传统文化 高一年级上册》所选《诗经》的原文,以清代阮元等人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基本依据。通过这些辉煌的篇章,我们可以感受《诗经》的魅力,近距离触摸先民们的生活、心灵世界。同时,还可以了解《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风雅正变、诗教、五经博士等经学知识,了解采诗、献诗、赋诗言志、告庙、归宁等文化制度与文化现象,了解乐府、鸿都门学、柏梁体、掉书袋等古代文艺机构与文学知识。读完之后,你也许会情不自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而开启一次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之旅。
世界正处于迅速变化和进步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面前,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似乎变得愈来愈小了,以至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地球村”。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类社会逐步融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然而,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在这种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之下,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较往日那种战火纷飞的血肉搏斗更为残酷激烈的竞争潜流,这就是世界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为争取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突出地位而默默地进行的较量。 日本精神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它由原创精神和派生精神两大部分构成。前者为其本而后者为其末。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学界在谈及日本精神时,往往只强调其派生精神,而忽略其原创精神,故有失其本重其末的缺憾。本书拟从正本清源的角度重点探讨日本民族本质的精神——原创开
在广博而悠久的民族文化中,采集和渔猎文化是一个文化涵义相当丰富但迄今为止鲜有人系统进行过研究的话题。在撰写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人类的文化,可以从一个细小的方面揭示出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才能对人类文明的浩瀚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才能建构起宏观研究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的这本小书能对民族文化这座大厦的基础建设起到一砖一石的作用,我们也就由衷地欣慰了。 本书是“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云南民族采集渔猎。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详尽,观点新颖。内容由专家用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文字写成,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和可读性,是专题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收有哈尼族婚俗民歌“远古出嫁歌”、“嫁女习俗歌”、“寻找喜欢的姑娘”、“不知已经许配人”、“不爱听父母的话”等。以上民歌主要叙述了哈尼族妇女从出生、成长到出嫁的过程。 此书的搜集、录音、记录和翻译历时三个年头,许多同志和朋友为之作出了努力。几位歌手不辞辛劳,无私演唱,为继承和弘扬哈尼族优秀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朱小和是誉满红河两岸的著名歌手,其他各位都是当地知名的“拉吧阿波”(唱歌阿爷)或“拉吧阿皮”(唱歌阿奶),歌手执著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励译者们准确记录他们演唱的每一句话,字斟句酌,力求做到哈尼文记录和汉文翻译基本吻合。全书基本保持了原唱的真实材料,哈尼文部分基本没有增删。
在两河流域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甚至更远。早有史可考的土著是苏美尔有,苏美尔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辉煌的“”:个农业村落,座城市、辆汽车,只船和人类早的文学等等,现代西方文明的许多脉络虽然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但是许多中外学者都坚信,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源头实际都是发源自两河流域文明。
礼俗一词,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被多次使用,常常和政治制度并列。从先秦时代以来,礼俗就与整个的“礼”不同,它有一定的范围,正如《礼记·王制》篇中所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现代民俗学将之概括为“人生礼仪”,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各个成长阶段,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扮演着从家庭到社会的不同角色,它表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伦理人际关系。王贵民编著的《礼俗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先秦至近代中国的“六礼”及出生、教育、成长、养老、死亡等礼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各个时期自皇室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实施各项礼俗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籍所载礼仪的典章名物做了简明的介绍。《礼俗史话》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礼俗文化的全貌,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众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