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数以万副的贺兰山岩画,本书记录远古人类和历史时期的放牧、狩猎、祭祀、争战、舞蹈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一些抽象的象形刻画符号,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初始信仰、崇拜情感和记事记录,以及历史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生活的心路历程,可谓见证了百万年的人类文化史和五千年以来的文明史。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美术设计基础与版画创作》由著
本书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探讨了王子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版画的历史、技术与审美的融合。首先从版画的定义和分类出发,详细介绍了版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中国版画与雕版印刷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回顾了中国版画的演进历史,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中版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其中特别强调了版画技术与材料发展的关系,从传统木刻到现代材料的运用,以及数码印刷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突显了版画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后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对版画创作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新媒体技术与版画语言的交融、新媒体版画的受众与传播,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版画的迷人风采,解读中国版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真谛。
汉画像包括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图像,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汉画像以其真实、直观、广博的图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信仰、宗教、神话、历史、生活、 民俗与精神状况。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鉴(即有关画像石的文化鉴识),第二 部分为赏(即对于石刻画像的赏析),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收录各种题材的汉画像拓 片500余幅,是教人如何了解、看懂、欣赏汉画像,了解汉代文化的入门书。
普拉多博物馆中来自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的藏品所占分量比较大,这与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哈布斯堡王朝极盛时期仅在欧洲占有的领土就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西西里、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大区(法国东部)、米兰、奥地利等地。因此,漫步馆中,我们能欣赏到弗拉芒画派的大胆虚构、威尼斯画派的丰富颜色、佛罗伦萨画派的精准造型以及塞维利亚画派的世俗情趣,真可谓天下技法皆备于我。欧洲人喜欢以作画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信仰和神话传说,因此,我们在欣赏名家技法的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西班牙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宗教文化特征。本书精选出45幅画作、5件雕塑,共计50件作品,它们覆盖了西班牙历史、宗教故事、希腊神话等主题,希望以有限的篇幅尽可能多方位地为读者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中世纪欧洲史。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根学校,厚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培养学生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以生动有趣的文字,精美的作品图片,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的起源、历史、技法,使读者在领略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获得泥塑技术上的指导。本书适用于广大泥塑艺术爱好者学习,亦可作为在校学生的课堂泥塑教材。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图像和文字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两种路径,也是艺术创作中具有亲缘性的两种典型符号,本文关注中国当代版画中图文结合的创作模式,聚焦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多变关系。首先从时间回潮和中西对比两个方面廊清版画中图文关系的历史发展形貌,再结合中国当代版画中的图文关系主要类型,从创作案例和理论分析综合着手,对当代版画中的图文关系产生机制及特质进行阐述,以此探讨当代版画中图文创作的创作动机、意识观念、工作方法、视觉特征、审美形态、传播方式,观看机制、视觉接受等,并深度挖掘实践背后的种种认知和思考,包括多元主题、内涵与外延、技术的创新与固本、实践的跨界与归位等问题。最后从文脉创承和价值建构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版画的精神意蕴,勾画图文创作的文化责任、价值取向和发展意义。
本书介绍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沿革、品类、艺术特征、制作工艺等内容,精选近百件典型泥塑,分为彩绘与白描、装饰壁挂、玩具、供奉神造像等几大类,并对部分作品进行充分解释,清晰说明解凤翔泥塑的民俗艺术和美学价值,对于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泥塑艺术大有裨益。
本套书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选择了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石雕艺术)、刘万琪(根雕艺术)、孙家钵(木雕艺术)、田世信(漆雕艺术)、姚永康(瓷雕艺术)、钱步辉(玉雕艺术)、张德峰(景泰蓝艺术)、魏华(陶塑艺术)、李学斌(铁画艺术)等人作为案例,研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借鉴与运用,分析了他们的个性化语言特色;下卷选择了著名工艺美术家王侠军(玻璃工艺)、黄宝庆(寿山石雕工艺)、李先海(木雕工艺)、郭海博(铁板浮雕工艺)、杨曦(苏州玉雕工艺)、苏献忠(德化瓷雕工艺)、钞子艺钞子伟(陶塑工艺),尚有脱胎漆器工艺和根雕工艺人选待定,研究他们如何继承传统,突破传统,改变传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从而再造新的传统,把传统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展示他们在当代艺术这条
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依据数以万副的贺兰山岩画,本书记录远古人类和历史时期的放牧、狩猎、祭祀、争战、舞蹈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一些抽象的象形刻画符号,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初始信仰、崇拜情感和记事记录,以及历史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生活的心路历程,可谓见证了百万年的人类文化史和五千年以来的文明史。
《美术设计基础与版画创作》由著
《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 “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 8—229 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旨在对传统雕塑的风格类型及其精神内涵,并结合对古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使之成为当代雕塑研究和创作的可资借鉴的资源。具有填补中国古代雕塑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一,其中有多个龛窟雕凿有护法像,为护法像研究提供了题材丰富、数量充足的研究样本。本书在对十至十三世纪西南地区宋代护法神像进行实地考察、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宗教、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材料,从不同角度介入分类研究,通过与敦煌、陕北同时期造像比较,总结西南地区护法像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文化下图像改造与重生的规律。
全书分为五章,详细梳理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对雕塑研究者和喜爱雕塑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书重点在于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同时也会关注艺术生态的关系和状态,其意义不仅在于立足全球化的视野,凸显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意义与时代追求,而且,需要建构一种主导性的当代文化观念与价值尺度,使其在未来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成为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岚县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孕育了活态文化遗产的县域样本——岚县面塑及岚城供会。《岚县面塑》以“岚县面塑”为研究对象,融入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学科研究范式,聚焦“岚县面塑”的艺术形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通过梳理岚县面塑的演变轨迹,解读岚县面塑的文化密码,从而挖掘其鲜活生动的文化内核,以期进一步探索“岚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你留意过身边的鸟吗?它们是世界上专享覆盖羽毛的物种,恐龙现存专享血亲,更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野生动物,连接大地和天空的精灵。18世纪“博物学之父”布封《自然史》鸟类雕版画,基于全球鸟类样本,首次记录、首次命名:再现鸟类绚丽色彩、自然习性、灵动姿态:次堪比人类目前流星闪耀的科学壮举。经由全新整理编校,与现代鸟类学接轨,一手掌握600余种世界珍奇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