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著名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极具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混元三教九流图”中,外围的“大圆”包裹内部“三教”(中圆)与“九流”(小圆),用意明显。 准确地说,大圆应称作“混元图”,表示一种终极性或本根性的旨归。 从宇宙论上说,“大圆”寓意宇宙大化原始返终,周流六虚,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均为此大化中之“沧海一粟”,同源异流。 三教九流从特定角度、层面展示了这一流转过程,而其本源则浑然一体,圆融无二。 中间的圆圈应称作“三教混元图”,其外围巧妙地与一位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长者融为一体,造化天成。 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 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
这本《中国历代名人花鸟画选》系著名国画家富华旅居海外30年,为了海外讲学所著,它传统地介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欣赏、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部较完整的教材。此画册精选了二百七十幅珍品,一百八十位作者。就其时间跨度而论,涵盖了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花鸟画家的代表作。 中国绘画是用中国时有的绢、宣纸、笔、墨和颜料而成的。中国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是在前人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有它特殊的文化气质、独特的体系和哲学思想,它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早在两千四百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人物龙凤图》被视为花鸟画的先声;至西汉,《彩绘帛画》在造型、色彩和技法上都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花
女性艺术特别是女性主义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以一种鲜明的挑战姿态与男权文化抱持一种“不合作方式”。女性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女性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努力践行她们的文化批判使命,积极倡导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她者”的声音,努力将一个“另类族群”的边缘话语转变为主流话语,从而引起了艺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在整个20艺术的世界艺术中,女性主义艺术虽然还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危机,但它已经毋庸置疑地在当代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一。 本书收集了中外女性艺术家近60位,其出场先后按出生年月排序。对艺术的介绍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详实有据。优秀的中外女性艺术家数量相当可观,本书选择的重点在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和立场的女艺术家。
《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所作,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滉以神妙之笔所绘五牛一字排开,形象各异:一俯首吃草,一抬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缓前行,一悠闲蹭痒。姿态迥然,动态十足。韩滉“尤以画牛能曲尽其妙”,《五牛图》用笔稳健,风格古朴,五牛形象生动有神,体现画家极高的艺术水平。作者着重细节刻画,牛的眼睛、睫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都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韩滉以五牛喻自己兄弟为国为君,以任重而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清末战乱四起,《五牛图》流亡海外,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在香港露面,当得知国宝即将被拍卖的遭遇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保住《五牛图》,经过多次交涉,不惜代价将其购回,并指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颠沛流离数十载的《五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法文版)》是继2007年发行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后该系列的第二部图书,经过中、法双方近三年的研究和整理后问世。全书收录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的200多件敦煌纺织品文物,并对150件文物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其中179件来自吉美博物馆,39件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首次完整刊布了法国人保罗·伯希和在1909年探险所得的敦煌纺织品,其中包括大量从未发表过和新近修复的纺织品,同时也汇集了纺织品领域杰出专家和伯希和收藏品研究者对敦煌发现的绘画、佛幡和经帙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部与藏传佛教萨迦派有关的瑜伽修行的图释著作。以喜佛三十二妙用定为主要内容,增补了上乐轮、大轮金刚、吉祥呀曼荅葛、集密、无量寿佛五种究竟定修行法。每种修行法均以绘图表现,辅以汉藏两种文字对照说明,全共有119张绘图。这些瑜伽修行的密法至今仍在藏区萨迦派中流传。本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提供图片,采用原图、原色高清晰度等比精缩印制,层次丰富、细节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再现真迹之神韵。 藏传佛教的东传从唐代已经开始了,但真正得到官方,尤其是宫廷支持,还是从西夏时期开始的。也正是自西夏开始,许多的藏传佛教密教经典翻译为汉文。元代,藏传佛教大行其道,成为皇权的保护伞和皇室上下礼拜的对象,大量的密教经典在皇族的支持下翻译刊印、流通使用。明代,许多藏传佛教高僧奉诏来
《乾隆御笔心经》是深藏故宫的一级国宝。《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少、含义深、传奇多、影响*,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也对《心经》推崇备至,并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乾隆皇帝一生书写《心经》等佛经不下数百遍,他在三十六岁之前每年书写《心经》两册,接着从六十四岁至八十四岁改每月朔、望二日都要各写一部。 彩色真丝织锦版《乾隆御笔心经》,以乾隆元年(1736)丙辰元旦所书《心经》为蓝本。此作书写工整,笔法圆润,遒劲飘逸,柔中带刚,为乾隆登基之初的书法佳作,有“承平之象”,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极为罕见的书法*。 织锦,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
在中国,吉祥图案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它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节庆和喜悦,成为代代相传的守护符。尽管时代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平安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人们有着渴望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期盼,因此,人们将身边的花、鸟、虫、鱼等赋予了象征含义,龙、凤、麒麟被作为瑞兽创造了出来,守护着我们的生活。更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于是又有了福、禄、寿星等与我们相伴。 在这些吉祥图案中,有用图形组成的,有用文字组成的,也有用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装饰上大部分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意义美。
本书汇聚清代康雍乾三位帝王御笔抄写的佛经,即康熙皇帝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雍正皇帝御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乾隆皇帝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提供图片,采用原图、原色高清晰度等比精缩印制,层次丰富、细节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再现真迹之神韵。 以虔诚的清静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者写经,被佛教僧众和修行者视为必修的修持行门之一。皇帝御笔写经乃是稀有之物,数百年来一直深藏宫中,鲜为人知,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且书品精良,装潢考究,书写材料独特,是清宫留存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写经、刻经较为普及,从皇宫大内到寻常百姓家,都有不同品相的写经传世。研习佛学,通过抄写经文,可以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清代康
气势磅礴的水墨写意,古朴典雅的民间器乐,光辉璀璨的金银器,庄重大气的青铜器,弥足珍贵的古代钱币、紫砂壶,特点鲜明的传统家具与民族服饰,焚香一炉、清茶一盏更是逍遥自得……五千年古老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和富有独特内涵的历经千百年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一一国粹艺术,乃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绵延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如今,人类文明跨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全书通过生动精炼的文字,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民族五千年艺术的非凡成果。向国人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
《兰亭集》是有关兰亭集序书法及诗词、评论的杂集,包括王羲之本人履历,《兰亭序》真迹及各摹本的流传,兰亭四言、五言诗集等。 封面使用手感似磐石的纸张,烫印出篆刻于石碑的书法拓片,辑出 兰亭 序 三字烫黑作书名(图一),手眼感受并存,好似真迹直立眼前。 书的前后 暗藏 经折页,采用170g欧雅纹艺术纸:封前是 曲水流觞 图(图二),呈现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王凝之等一行42人在会稽山阴城郊兰亭 修禊 后举行饮酒赋诗之活动;封底是 兰亭八柱第三 (图三),此乃*接近真迹的冯承素摹本,又称神龙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正文使用50g 特度字典纸筒子页,十个辑封的筒子页中还夹有一张双面印有墨水动态图的插页,呈现书写洗笔时墨汁在水中的流动状态(图四)。 内文中夹有两个M折 页,一是兰亭八柱第
中国是历有 诗的国度 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中国诗学(第1卷)》主要介绍中国诗歌产生以来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是一套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述。全书共分二十六部分,基本按历史顺序叙述,凡是中国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或流变,例如《诗经》 诗史的发轫、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盛唐诗风、江西诗派及其影响、明诗坛的复古思朝、从诗界革命到现光体、南社与革命诗人等等,皆作了客观、公允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活动及理论探索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中国诗学(第2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传略。收录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二百多位,如屈原、陶渊明等,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