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通过成都人的性情来展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文化。
本书讲述了成都许多老街的故事,如西御街、君平街、文庙街等。作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成都,对这些街道的历史掌故和现状了如指掌,他把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老街重现在读者面前,把那些仍然存在但已旧貌换新颜的老街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成都市井画卷。
章夫、郑光路所著的《成都魂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讲述: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成都魂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百花芳苑,《明清巴蜀人物述评》笔者用了近20多年撰写了这本有关明清巴蜀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大夏皇帝明玉珍、清代戏曲大师魏长生、血荐轩辕的刘光第、红灯女杰廖观音、政绩留黔南的唐乐宇等等巴蜀大地变幻风云人物。
《古蜀国旁白》的书名很扯人眼球。我想,先从蜀国的国家形态释起。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经有“三部曲”:从古文化(原始文化)到古城(城乡最初文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再到古国(高于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这大体相当于巴蜀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时期,即距今4500年至3800年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时期。由古国再向前发展,多个古国构成方国,方国的扩张则成帝国,这是一个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曲”,代表着国家发展典型道路的三个历程。这大体相当于三星堆文化至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再至战国早期开明王部族的巴蜀文化时期。从传说的古蜀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祖来看,蜀方国的形成大约在杜宇时期。杜宇时期的方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沱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
中国是一个“竹的国度”。举目所见,到处都是幽篁绰约挺拔的风姿,到处都有着竹文化的痕迹。而作为竹子密集地和原生地之一的巴蜀地域,这种痕迹则更加集中、鲜明、博大精深,五彩纷呈。可以这样说,竹从洪荒时代起就与巴蜀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它几乎覆盖了巴蜀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蔚成巴蜀竹文化的洋洋大观。如果说巴蜀文人的活动来源于强烈的竹文化心态的话,那么这种心态的根则深植于巴蜀民间热烈的竹图腾活动与浓郁的竹崇拜意识之中。汉晋以降直迄清代的大量古籍证明,这一时期巴蜀各地都有祭祀名目不一的众多的竹王祠,流传着关于竹王、竹祖灵和竹母神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凝聚着巴蜀人民在数千年间的历史活动中所成就的大智慧和勤劳、能力的品质以及追求自由、幸福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近期新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堆——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抚摸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置疑——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星堆文明之源——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高潮——古蜀文明的很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白研究进入了高潮时期,学术界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生平事迹和李白的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李白如何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做了一般的、笼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着眼于宏观的展现。对李白生平的研究,着重在出蜀之后,而对于其一生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巴蜀地域文化熏陶,以及他曾生活过的地域的风俗民情、思维方式、典型性格对他的影响,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这使李
本书是一部俄罗斯古典学者的文明史著作,力图在反思以往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文明史观。作者使用大量翔实的考古学、碑铭学、语言学资料描绘古代文明,以精要优美的笔触,张弛有序的节奏,将各大文明(如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的演进趋势、阶段特征精心编排比较,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将铁马、活色生香的古代世界勾勒得生动淋漓。 汤因比 过时了? 雅斯贝斯 很教条?? 斯宾格勒 谬以千里??? 后共产主义俄罗斯史家的文明史全新力作。 ☆ 作者出入前苏联及德国史学传统,深刻反思前苏联传统史学和西方以斯宾格勒、雅斯贝斯、汤因比等代表的文明史观,提出了新的世界文明史观。 ☆ 用文明史观取代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全新历史分期
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