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酒卷》依托巴蜀江河资源,系统梳理和深刻诠释川河孕育的川酒所谱写的中华酿酒文明长歌,缔造的东方酿酒文化脉系;同时从空间横向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刻诠释川酒在世界酿酒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及其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和特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生动的语言深入讲述川河与川酒、川酒与历史、川酒与名人
本书为与四川乐山、峨眉山的历史文化相关的图文史料选编,选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乐山和峨眉山众多人物的访谈,组成关于乐山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口述史。此外,书中配有200多张照片,其中部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乐山、峨眉山的老照片,对弥补乐山、峨眉山文化历史空白弥足珍贵。本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本书为再版。初版为精装,此次再版为平装版,重新设计封面,作为《徐杉文集》版出版,内容与初版一致,拟删减附录论文。
本书是2001年至2003年间,作者率学生深入 成都市宽巷子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 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作调查的成果。全书通过文字、照片、测绘图等内容,探讨和讲述了宽窄巷子的演变发展、民居原貌、住户情况等,抢救性保留了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前的第一手资料。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剧卷》是一部深挖国家级 非遗 项目川剧深厚文化内涵,重点讲述川剧源流、演进、代表人物、艺术特征以及川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在创新中发展的图书。本书采用史话 名家访谈的方式,从历史、艺术、美学等方面记录了 川剧 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彰显了其扎根巴蜀传统文化沃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出版以后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写生集,精选了作者数十年间在实地调查过程当中关于巴蜀山水、民居的近二百幅写生画,从蜀中到藏羌再到三峡,展现出巴蜀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广场、老码头、老祠堂、老油房以及一些亭台楼阁的风貌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对巴蜀地区数十个城镇和民居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巴蜀城镇与民居在建筑文化上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通过它们充分展示清初以来,勤劳、智慧、灵巧的巴蜀人民在继承祖先城镇与民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融会各省入川移民带来的新鲜知识和技术,在同一片天地中,创造出了崭新的巴蜀城镇与民居风貌。
章夫、郑光路所著的《成都魂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讲述: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成都魂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百花芳苑,《明清巴蜀人物述评》笔者用了近20多年撰写了这本有关明清巴蜀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大夏皇帝明玉珍、清代戏曲大师魏长生、血荐轩辕的刘光第、红灯女杰廖观音、政绩留黔南的唐乐宇等等巴蜀大地变幻风云人物。
《古蜀国旁白》的书名很扯人眼球。我想,先从蜀国的国家形态释起。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经有“三部曲”:从古文化(原始文化)到古城(城乡最初文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再到古国(高于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这大体相当于巴蜀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时期,即距今4500年至3800年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时期。由古国再向前发展,多个古国构成方国,方国的扩张则成帝国,这是一个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曲”,代表着国家发展典型道路的三个历程。这大体相当于三星堆文化至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再至战国早期开明王部族的巴蜀文化时期。从传说的古蜀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祖来看,蜀方国的形成大约在杜宇时期。杜宇时期的方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沱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
中国是一个“竹的国度”。举目所见,到处都是幽篁绰约挺拔的风姿,到处都有着竹文化的痕迹。而作为竹子密集地和原生地之一的巴蜀地域,这种痕迹则更加集中、鲜明、博大精深,五彩纷呈。可以这样说,竹从洪荒时代起就与巴蜀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它几乎覆盖了巴蜀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蔚成巴蜀竹文化的洋洋大观。如果说巴蜀文人的活动来源于强烈的竹文化心态的话,那么这种心态的根则深植于巴蜀民间热烈的竹图腾活动与浓郁的竹崇拜意识之中。汉晋以降直迄清代的大量古籍证明,这一时期巴蜀各地都有祭祀名目不一的众多的竹王祠,流传着关于竹王、竹祖灵和竹母神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凝聚着巴蜀人民在数千年间的历史活动中所成就的大智慧和勤劳、能力的品质以及追求自由、幸福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近期新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堆——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抚摸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置疑——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星堆文明之源——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高潮——古蜀文明的很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本书以丰富的四川方言材料为基础,把语言的形式描写方法与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相结合,纵横比较,源流并重,注重从四川地区的地理条件、人文因素、风习状况、历史背景等方面来研究四川方言词语,为四川方言和民族俗的研究探索新路。 本书注重阐说四川民俗对四川方言词语的影响,深入挖掘四川方言词语的民俗语源,确定四川方言部分词语的本字,在揭示四川方言的面貌、总结方言与民俗研究的有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此外还清理了古代典籍中记载的许多四川方言词语,并对四川方言形成的诸多原因作了有意的探讨。本书的附录是全书重点内容的有机补充,学术性是与实用性结合得较好,首次整理公布了四川地区一百部族谱的有关材料,以及一大批四川方志中所记载的方言和民俗词语,这对于四川方言和民俗的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