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文化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之间的对话,围绕东西方戏剧、舞蹈、诗歌等各类文化元素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内容简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之间的对话,围绕东西方从古至今的文明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比如东西方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及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 十年来的成就、丝绸之路上古往今来的文明交流等,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内容简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节日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对话,围绕东西方各大节日起源、庆祝仪式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内容简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日常生活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之间的对话,围绕东西方日常生活中多个方面的异同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回顾历史,绵延丝路而行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金属、纸张等都属于物质商品,而从深层次上传播的是背后的手工制作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丝路沿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传播着,成为东西方交流直接的载体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本书基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状况,对丝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重塑。 本书适合对活态存续于新疆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本书是专门为诗词爱好者参加诗词比赛而打造的竞赛指南,能让选手在赛场上披荆斩棘,勇夺桂冠, 尽吸西江谁与敌 ;也是学习诗词、学写诗词、增加诗词修养的速成宝典,能让 你 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腹有诗书气自华。本书全面介绍了关于诗词的基础知识,如诗词格律、专用术语;详细分析诗词竞赛的形式、真题,包含大量的模拟训练;引导读者 进行诗歌创作,才思泉涌。全书通过极具针对性的训练,让读者在短期内提高竞赛水平与诗词修养,从而在诗词竞赛中尽吸西江,所向披靡。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深入分析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国形象的策略,如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改变中国媒体的形象、扩大中日民间交流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论述清晰、内容丰富,在写作中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兼顾问题与策略,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书立足于服务杭州的公共体育建设,对德国柏林市的公共体育建设展开分析研究。全书主要从从公共体育建设入手,进行多角度理论分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德国柏林市的公共体育建设。希望通过中欧对比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杭州城市公共体育的发展进程,促进对外合作交流。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当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是建设创意城市的强大引擎。《文化科技结合与创意城市建设(2010年深圳文化蓝皮书)》结合近年来深圳推进文化与科技结合,促进创意城市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深入阐发文化与科技结合对于文化发展和创意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探讨加快创意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思路对策。以此为中心,对如何促进城市文化的科学发展、如何推进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结合、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体制机制等,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了切实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