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在陕西,凡春祈秋报、逢年过节、祈福纳祥、社日庙会、婚丧嫁娶、得子贺岁等活动都有演出皮影戏的传统。陕西皮影内容精彩绝伦,故事性、艺术性都很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本书是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华瑰宝系列 图书之一,共收录陕西非遗皮影200余件,其中包括著名皮影艺术家汪天稳、薛宏权、汪海燕、王联平等的作品。本书既是一本陕西皮影艺术的画册,同时对角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也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之境。为了抢救和保护珍贵及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部际联席会议从2005年起,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文化部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千三百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套装上下册)》的图文原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单位和团体上报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材料。为了使这部图典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抢先发售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汇集成名录,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11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要点介绍,便于检索和查阅。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
托马斯·钱伯林为美国 地质学家,生于威斯康星州东部的小镇比洛特(Beloit),1866年毕业于比洛特学院,并留校执教数年,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1893年,钱伯林应邀组建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并任系主任。钱伯林对于中国的兴趣至少不晚于1901年。是年,他致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Harper),建议芝加哥大学加强与中国合作,以地质帮助中国,招收中国留学生,培育地学人才,助其开发自然资源,造福 与人民。 1909年钱伯林前往中国的愿望终于实现。1月4日,钱伯林在其儿子兼助理罗林·钱伯林(Rolling Thomas Chamberlin,1881-1948)的陪同下动身前往中国。钱伯林父子此次中国考察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地形,气候以及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研究他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机构的合适选址,同时探索中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可能性。 《钱伯林近代中
新疆是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汇地,还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大区。 新疆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风貌、沉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民间乐器;难以忘怀的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生产商贸习俗;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五味俱全的饮食文化;风格各异的民居文化、交通习俗;特色鲜明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医药等民间文化遗产,凝结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体现。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开始对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现已经出版三册,分别为 辑2000—2004、第二辑2005—2009、第三辑2010—2014,本书为第四辑,收录了2015—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几十奖项作品,力求如实、全面、细致、完整地呈现世界 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和成果。
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的空间秩序——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次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多个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秉承历史演进与文明传承的视角,书写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以物言人,以物言技,以古言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之中,让读者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之时,充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美。
田兆元、杨庆红主编的《上海匠心》首批将精选出上海26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传主,他们口述他们的从艺历程,他们对待工作、生活和人生的真挚与热忱。他们是大师,也是匠人。他们是工匠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选取以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包括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缂丝)、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宋锦)、端午节、京剧。知识传播,术语先行。每个非遗项目选取20个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
本书概要论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等问题。主要内容由八章组成。 章介绍城乡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特征;第二章介绍与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表征及评估方法;第三章概述历史时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的简要演进过程及其特征;第四章讨论和总结文化遗产法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及 外主要的立法成绩;第五章介绍城市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六章介绍乡村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七章主要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硬性和软性技术或技术性因素;第八章介绍各类建设活动等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估程序与方法。
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的空间秩序——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次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多个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秉承历史演进与文明传承的视角,书写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以物言人,以物言技,以古言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之中,让读者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之时,充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美。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选取以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包括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缂丝)、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宋锦)、端午节、京剧。知识传播,术语先行。每个非遗项目选取20个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
《世界遗产》共六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8-1999年所公布的世界遗产。 本书透过精美图片与文字说明,带领您一窥世界宝藏的风貌,如:近五百五十五年火山活动的“活字典”,拥有一万种热地层构造的黄石国家公园;让全世界都痴迷的、在“汹涌波涛中的基督教圣地”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欧洲君王宫殿的极致典范,掌握“权力几何学”的凡尔赛宫……地球与人类几千万年所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历经风霜险阻,穿越时空限制,现在奇迹般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些世界性的共同财富、大地瑰宝,不但需要人类的呵护,更期待身为保护者的我们能真正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延续其无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