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 陈存仁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 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 小伙计、巡捕、妓女、 白相人 、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 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 食材 烹饪 器具 礼仪 艺术 人物 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此书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作。家书是别样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文体相比,家书反映的是大背景下个体的真情实感。本书精选新中国成立前后30余封家书,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书写各战线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鲜活历史。从胜利前夕许英给母亲写信说 母亲,我想你 中,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柔情似水;从宋云亮给恋人胡玉华写信豪迈地说道 今天北平已经是人民的城市了 中,我们看到恋人之间互相勉励、坚守信仰;从王振乾给弟弟写信说 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 中,我们看到兄弟之间棠棣情深,共同努力建设国家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这些生动的故事串联成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鲜活记忆。
毛泽东爱读《史记》,批注历史事件,谈论历史人物,让我们可以从更智慧的视角读《史记》。本书中有毛泽东批注《史记》的原文,也有毛泽东在文章、讲话中引用《史记》人物或典故的原文。例如,毛泽东说大禹 禹王做官,但也耕田 老子不是唯物论者 孔子的思想也有弊端 孟子有人民性的一面 评价秦始皇,要一分为二 汉王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做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苏秦羞张仪说明人没压力难进步 曾受 胯下之辱 的韩信当了大元帅 等等。作者透过历史,辩证解读与分析了毛泽东批注历史事件、谈论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既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过人智慧,又体现出《史记》的体大思精。同时,本书匹配了《史记》的原文与译文,利于读者畅读《史记》。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世界眼光,将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西罗马帝国等比较,在中外文明的比较中,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在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之外,这本书从普通民众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切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展现另一幅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图景。
毛泽东喜爱评点中国古代文化。毛泽东读书从来提倡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读历史要古为今用。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对历史的评价从来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是历史唯物辩证的,从而是全面、务实、客观、公正的。无论对历史有益或有害,那怕是一点,都不能被历史遗忘。比如,为暴君始皇颂统一中国之功,为白脸曹操翻案,为伪莽赞“均田”之策,为臭名秦桧减“主和”之责,为荒淫纣王鸣开拓东夷之劳,为弊多女皇说“用人之术”,为高僧慧能伸平等思想,为唐宗宋祖汉武点弊,为伟乎岳飞说“三过”……这样的评史观点不只是主持公道,更重要的是扶正抑邪、扬长避短、褒善贬恶,利于时代进步,益于后人成长。本书从毛泽东评价历史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学习历史、服务现实的宝贵经验,作者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 吃饭 这个词的含义就是吃米饭或吃面食等主食,无论是米还是面,都源于粮食作物。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主食情结?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寻中国人餐桌上的粮食,讲述了中国人筛选、种植、食用粮食的历史、大事件及其演变,以及相关的植物学知识。这些历史变化都围绕一个关键词产生 效率。如何提高从耕地中获取能量的效率?如何提高从谷物中获取营养的效率?理解了这些问题,就理解了中国人的粮食史和粮食观。
在畅销百万册的洋洋洒洒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以及荣获 中国好书奖 并畅销20万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之后,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又撰写了这部重磅作品 《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这本书从制度与治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角度,深刻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 大事因缘 ,是一部通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开辟,中篇为稳定,下篇为复兴。沿着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通过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讲到今天 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 ,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制度变革逻辑,解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是一部从制度与治理角度总结历代得失的学术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
《亲历世界出版50年》是国际出版界传奇人物理查德 查金的职业生涯回忆录,以1972年至2022年为时间线,全景式记录了全球出版业的深刻变革。查金曾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里德爱思唯尔、麦克米伦等顶尖机构,主导了《牛津英语词典》的数字化转型,参与《哈利 波特》系列的全球推广,并推动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运动。书中既有对出版技术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的细致梳理,也有对行业生态的敏锐洞察 家族企业的兴衰、工会文化的消弭、定价政策的剧变,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作者以幽默笔触穿插行业轶事,如与麦当娜合作《性》一书的幕后风波、与罗伯特 麦克斯韦尔的交锋,展现出版人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求平衡。这部 不可否认的个人出版史 ,既是对半个世纪行业变迁的忠实记录,也为未来出版人提供了珍贵的经验镜鉴。 《亲历世界出版50年》以理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五 史( 装)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清史专家林乾老师继《雍正十三年》之后,围绕 张居正改革 这一影响明中后期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铺陈开来的一部通俗历史叙事作品。 张居正是辅佐万历帝开创 万历新政 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个性鲜明的改革家,更是彪炳史册名流千古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前后理政长达10年之久,其间,他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经邦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开创 一条鞭法 。拯救朱明王朝于将倾之际,不仅延续了明代历史的命脉,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大明历史上十分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在波谲云诡、风云际会的明代官场中辗转腾挪,终得位极人臣;然而,一朝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之徒,引得攀附权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其迈向了人生峰,也为其身后祸端埋下了
本书收入作者数十年来对于史学前贤和史学名著的体悟,既有前辈身影失而重睹的历史情缘,又有作者阅读时的特殊心境,还有对于一些史学思潮的反思。作为一种过来人的经历,独具一格的中西史学观察,对年轻人珍重学术史定会有不少启发,无疑可以让人在学术传承的脉络中汲取养分,在百年探索不已、交相激荡中重塑中国史学的未来。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着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贤、续写辛亥历史的第三本书,与之前出版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一起,作为对清季民元重大历史转折重新审视的结果,同时构成尝试续写大历史的开端。作者希望从不同层面努力深化对辛亥民元历史大变动的认识。贯通各类新旧材料,订正重大史事的错误,澄清学界坊间的各种彼此歧异的说法,避免随心所欲甚至别有用心的解读,扩展视野,关注以往大历史较为忽视的人事。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重新审视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叙述清季民国时期 共和 在近代中国的演进,将 共和 作为一个名词,以之为对象,进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 汉奸 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
《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的主人公叫阿尔-瓦桑,他出生和成长于摩洛哥,担任苏丹的外交使臣,先后出游北非、土耳其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地区。当他游至西西里时,不幸被西班牙海盗俘获,被献给教皇。他在罗马生活了九年,接受了教皇列奥十世的施洗,皈依了基督教,并在教皇的庇护下成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积极参与者,留下了许多拉丁文手稿,发表了关于非洲风土人情、地理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著作《非洲史》,塑造了此后数个世纪中欧洲人对非洲的认识。1527年,罗马陷落,阿尔-瓦桑很可能又辗转回到了北非,并终老在那里。 因其独到的视角和选题,以及高超的历史叙述技巧,本书被评论界誉为"历史书写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