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景式介绍杜甫一生行藏的传记,共计8章30节,文后附有杜甫年谱,扉页有前言,书后有侧记,共11万字。从少年裘马轻狂到中年颠沛流离,一直到晚年江舟漂泊。“诗圣”之称,尝尽人间悲欢,看透世间哀乐。 这是一本重点介绍杜甫诗文艺术的传记,有情义缱绻的温情之语,也有沉郁顿挫的忧愁之句。在综述杜甫一生踪迹的同时,对他的诗文也加以详细介绍,突出诗文背后的历史解读。“诗史”之谓,笔墨有温度,句读有力度。 杜甫是唐朝人,故其脱不开时代窠臼。杜诗能万古传,因其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写不尽,只能一窥;杜诗读不透,只能千诵。这本《杜甫传》,可一观。
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史学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对如何看待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那些盲目疑古的人提出了批评。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究特点。
《汤因比论汤因比》是在汤因比与厄本的广播对话记录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和认识上的片面,汤因比对战后东欧、前苏联以及中国的某些看法未免失之偏颇,但汤因比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他的一些见解,确实发人深省。1972—1973年间,英国“自由欧洲”电台播出了一组广播对话节目。对话双方,一位是电台播音员厄本,另一位便是被誉为“国际性智者”的历史家汤因比。对话以生动的言辞、敏感的话题、独到的见地,谈古论今,纵论时势,引起当时世界各地关注。
本书收录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史学方法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通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探索的成果汇集。作者史、论、中、外兼治,反映了新时期史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特色,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性。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专著,原为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历史的镜子》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论述了改良社会风气、限制权力、腐败、民主政治等问题,表达了吴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本书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知识普及读本。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元代卷》与《宋辽金卷》在史学思想上既相通,又有自己的个性,应当单独成卷。 元代史学思想与理学关系万为密切。宋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又是我国民族第二次大组合时期,它在“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辽阔领域,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当蒙古统治者由漠北草原向四处发展时,他们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在征服欧亚大陆的过程中,他们接受了中原汉文化以及东欧拜战友廷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等先进文化的影响,推动了本身文明的进步。以忽必烈为代表的统治集团,顺京戏了历史潮流,对内行中原汉法,对外开放交流,促进了元代文化的繁荣。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元代卷》展示了元代史学思想是中国史学思潮长河中不可或缺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史学理论建设的有关论述;就某个理论问题做专门探讨,如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等;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一些专题研究;关于史学家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等。
历史真是捉弄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文明程度越高,问题和困惑就越多。沐浴文明之光的我们,在足食丰衣之后,必然会把目光聚集在精神生活的追求之上。千百年来的先哲们孜孜以求的是事物的本源,今天的我们探寻的是问题的究竟。毫无疑问,真理不能穷尽,更没有绺,在夸父追日式的长跑中,我们只能做个持之以恒的接力者。有幸的是,面对诸多的困惑与追求,者中有专家、学者、更有那些名子闪着光芒的大师们——埃文斯、波格丹诺、里德、克肖、詹姆斯、麦克法兰、伦弗鲁、派格登……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