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 考古 行政 技术 辞章 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相对研究较少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秦始皇结束了一个绵延千年的旧时代,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他的一生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在秦始皇登上权力之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以“强道”治天下,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战国时代的胜利者,但将“诈”与“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又使他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 回顾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像他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何在?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找到一条出路?答案或许就在你早已遗忘的“历史”里。
鲁惟一、夏含夷主编的《中国上古史》出版于1999年,填补了的《中古史》系列欠缺先秦历史的空白。这部由十余位D尖汉学家编撰的巨著,代表了中国境外学者研究中国上古史的Z高水平,并且开创性地采取每一时代分别由一位考古学家和一位历史学家独立撰写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现出早期中国领域里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各自的优势与深刻的分歧。《中国上古史》影响巨大,争议也不少,中文版迄今尚付阙如。 《古史新声》选译《中国上古史》的部分章节,选录中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关于此书的重要书评,深入展开不同研究范式、不同学术立场之间的交锋与对话。王国维《古史新证》发表已近百年,反思早期中国研究,亟待新声。 《中国上古史》于1999年出版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它至少可以反映二十年前西方汉学界中国上古史的Z高学术水平。最近几
刘邦在“南宫论功”中所推崇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以汉家开国功臣而广为人知,而且还作为传统社会中官吏的楷模与神灵而受到崇拜。张良被推崇为神仙,名列“仙班”;萧何与韩信同样也在许多地方被立祠祭祀。三位均朝代更替而安享人间香火。在《清会典·工部》中就规定:各地的县衙中要建立“衙神庙”,以勉励县级官吏以前代典范为榜样,努力从政。在河南的内乡、新密古县城的“衙神庙”供奉的就是萧何、曹参二位。因此,“衙神庙”又称“萧曹庙”。游历过平遥古城的人们,应该对其中的“衙神庙”有深刻的印象。平遥“衙神庙”的称号是“酂侯庙”,祭祀的神主却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此,我感觉有点奇怪:萧何在秦朝曾经担任过县吏,进入“衙神庙”算得上是名
汉代画像,是汉代人遗留的绘有图像的文物,包括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本书分成汉代画像考析、汉代画像与汉代政治、汉代画像与汉代人的观念世界、汉代画像与汉代政治史观、汉代画像与汉代思想文化、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章节,以汉代画像为切入点,以图证史,以史解图,并以传统文献及简牍等出土文献为史料证据,以图像解释学和历史诠释学为理论方法,对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的关系进行全面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