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 子贵母死 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 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其首倡的 汉魏之际封建说 影响深远。本书借助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和喜爱的形式,力求接近历史真实。为提高可读性,本书精心穿插大量三国史插图,包括陶器、拓片、图画、书法等,兼有金圣叹批注《绣像三国志演义》中的部分绣像,各类图片并举,相得益彰。将多姿多彩的历史呈现给更广大的读者,正符合何先生将历史融进广大民众的诚挚心愿。希望广大读者悠游三国,在跌宕起伏中感受历史,在图文并茂中领略大师风采。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近2000年后,一位少小时便阅读三国历史、青春期与三国游戏难舍难分的 三国老男孩 ,踏上了丞相曾经的北伐路:汉中 祁山 街亭 陈仓 五丈原。在诸葛亮曾经行进、驻军、斩马谡、擒王双、对峙司马懿的地方驻足,在每一处探寻彼时发生在此地的故事,既讲述流行的史书记载,也提出自己的见地甚至异议。 阅览千年未变的山川形制,刀光剑影纷至沓来,鼓角争鸣不绝于耳。祁山道的蜿蜒、街亭的静默、汉水与渭水的汩汩流淌,以及五丈原的瑟瑟秋风,见证着英雄终章的意气风发与壮志未酬。 立身于地理与历史的经纬交织,丞相北伐的落幕,在目光与胸襟中鲜活起来,成为一个三国老男孩与历史的私密对话。 30年的情怀,1
本书系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朝时期墓葬、出土墓志、随葬品等,涉及大量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青瓷鸡首壶、青瓷虎子、砖印壁画等,基于此分析了六朝文物和由此反映出的六朝社会特征,从器物特征延伸到器物背后蕴含和代表的文化,涉及流徙士族、主流价值观、丧葬礼俗等方面,六朝虽始自孙吴,但接下来的东晋却是由北方南渡而来的社会,势必带来南北方文化碰撞、冲击和交融,带来价值观上的改变,从而管窥整个六朝社会,从贵族阶层延伸到平民,从建康拓展至闵粤,涉及政治、生活等各方面,是六朝史研究和六朝考古领域很好的参考。
公元386年,代国遗腹王子拓跋珪走马草原、横戈塞上,建立鲜卑魏国,揭开北朝大幕。公元420年,东晋名将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建立南朝刘宋,定都建康,相伴滚滚长江的六朝古都开始见证南朝的风雨沧桑。公元589年,北方五十万铁骑踏过长江,陈朝风流后主陈叔宝藏身景阳宫井,南北朝落下帷幕。《南北朝那些事儿》正是描绘了这203年神秘而又辉煌的历史。 北魏孝文帝不惜毁灭自己的民族迁都汉化,为统一天下发动南征。萧衍从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镇诸侯,建立萧梁王朝,南北朝再度展开大会战,韦睿决胜钟离,陈庆之一路高歌书写战争神话。六镇起义,鲜卑化席卷北中国,尔朱荣、高欢、宇文泰先后崛起 南朝更替,北朝裂变,南北朝到了关键时刻 隋朝一统天下的前夜。
本文集标题中的 都城圈 与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对很多读者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置于文集首篇的中村圭尔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所述内容事实上可以成为本文集的总论。中村先生在文中回顾了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都城的研究历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而借助考古学界首唱的 都城圈 概念,结合历史学的研究,提出了 都城圈社会 这个新的概念,并将之视为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 另一种可能 。这里,拟在中村先生论文的基础上,对 都城圈 及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由于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对都城的偏重,历代王朝的都城是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以都城为舞台上演的各种悲喜剧,又是广义历史学及文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要性不待赘言。 然而,既往的考古
本书讲述了魏、吴两国的家事国事。 司马懿深得曹叡的重用,率兵平定辽东,回来之后,成为托孤大臣之一,但却受制于曹爽,大权被夺,忍辱负重,*后发动高平陵之役,杀曹爽,一跃成为曹操式的权臣,其老谋深算,令人叹为观止。之后,司马师全面继承权力,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废曹芳,弑曹髦,而在平淮南之乱时,突然死去,司马昭于危急关头,接住权力大棒。权力不断洗牌之中,魏国朝堂一片血腥。吴国的孙权进入昏聩时期,废除贤明太子,使重臣陆逊郁郁而终,只得将吴国托付诸葛恪。孙权去世后,东吴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相残杀时期:诸葛恪为孙綝所杀。当上几天权臣的孙綝废掉孙亮,而后孙休再诛孙綝。刀光剑影之下,吴宫花草一片狼藉。
本书为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2016至2020年举办的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 (共计七次)会议论文集萃。论文作者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京都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龙谷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博物院、名古屋博物馆等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为主。论文内容,以六朝历史与考古的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城市、器物、丧葬等领域,研究视角多样,并尽可能地对既有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与突破,是体现目前六朝史、六朝考古研究最新前沿方向的成果集结。
丹书漫卷,书香沁人,内中历史风云,激荡变幻;锦绣文章,文辞卓绝,流淌着华夏五千年的血液,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辉煌,振奋着无数炎黄子孙的中华魂。 为了让您品读到纯正的国学风韵,更好地畅游于古今之间,我们精心为您编撰了本套“家藏天下”丛书。它内蕴丰富,书百代风云,虽不见史家铁画银钩,却承载千秋气度;写诗词歌赋,虽未见骚客九曲回肠,却尽展大儒风采。当百家争鸣的胜景在眼前浮现,当秦汉古风的余韵在耳畔回响,当建安风骨的傲气在心中激荡,当魏晋风度的儒雅在脑中升腾,当英雄豪杰的凯歌在心中回响……我们不禁慨叹,这就是瑰丽多彩的华夏文明的风骨气度。 本套“家藏天下”丛书旨在古香古色之中展现诗情画意之境,即在书中配以精美的图片,将文字的内涵、意境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您能娱悦耳目,陶冶心性,感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编从政权角度探讨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政权体现出的扬州内循环模式,重点从财政的角度分析建康政权对扬州的依赖和财政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士人贫困问题。同时从君臣关系入手讨论南朝君臣关系,展现出政权的自我封闭性及皇权传递过程中有生力量的急剧消耗,从而得出政权自都督区崛起入主建康后即走向衰落的结论;下编从都督区入手,分析南朝都督区独立化的形成,与北朝的对峙使军事力量得到维持,兼刺史使其获得财权自主,辖区任官的相对自主、作部的军械供应使南朝的都督区演变为独立性极强的 类藩镇 形态。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宋朝,此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北朝)并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朝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合称为南北朝。 南朝的四个政权存在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长的刘宋不过59年,短的萧齐仅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四个政权中,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强、统治年代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
东晋末年,皇权势弱,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天师教被一些野心家利用,变得荒唐混乱。教徒们思想被控制,疯狂演绎一幕幕或血腥、或惨淡、或离奇的悲剧。 小说悬念迭出,场面恢弘,介绍了诸多魏晋时期的人文知识,展现出一幅血雨腥风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三国是怎样炼成的》系列第4部 浪淘沙 奋斗 ,主要讲述刘备的前半生,他从军讨伐黄巾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常陷入绝境,却又从绝境中奋起,不屈不挠,绝不放弃,终于拥有荆州、计取益州,并击败曹操,夺得汉中,但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突然发动襄樊之战,将自己再次拉入绝境。 打开这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与《三国演义》绝不相同的世界,也是一个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书中人性化的描写,一针见血的评点,引人深思的感慨,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性格鲜明,跌宕起伏,让你如临其境。概而言之,作者对三国进行全景式的讲述,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悬念丛生,让你欲罢不能。
《北史》问世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共100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88卷。《北史》以北朝和隋朝为记载对象,主要蓝本为《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并兼采其他史料。 《北史》与《南史》都出自李延寿之手,而做这两部史书的原因,是其父李大师不满于南北朝对峙时期互相攻击、诋毁之辞,想要做一部混一南北的史书,可惜书未成而去世,因此,李延寿继承了其父遗志,继续这项工作。李延寿在贞观年间曾经参与编写了《晋书》、“五代史志”(即后来的《隋书》各志),得以窥见一些外间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这对他编写《南史》和《北史》是极大的帮助。较之其父的计划,李延寿写成的《南史》和《北史》有两方面的改变:一是将李大师的编年体改为纪传体,二是将原来的计划一分为二,南北各为一书。 《北史》在编写上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弄权,黄巾赤地。乱世之下,群雄并起,枭雄辈出,何进在前,董卓继后,袁绍相接,曹操崛起,吕布扬声,刘备传名,孙坚征伐,孙策东还,孙权霸图,孔明躬耕,进献良策。 群雄并逐,枭雄相争,乱世之中,中原大地涌现出许多逆袭传奇的人物,其中为突出的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 曹操,原本为宦官之后,其貌短丑,但凭借 唯才是举 的人才方略,广收天下英才,武将如林,谋士成群,终统一北方。虽南征败还,然关中得手,又联吴伐蜀,奠定了曹魏帝国。 刘备,本是一个没落宗亲,以贩履织席为生,然而凭借以人为本,广收天下之心,义结关羽、张飞,任用赵云、黄忠、马超等忠勇之士,南征北战,立足荆州,西图巴蜀,终成蜀汉大业。 孙权,七岁而孤,十八岁掌权,文用张昭、鲁肃,武用周瑜、陆逊,
被辛弃疾用一句 赢得仓皇北顾 高度概括的元嘉北伐,是以刘宋北伐军败逃江南、北魏军望江兴叹而结束的。北魏皇帝拓跋焘挟投鞭断流之威,率三十万得胜之师凯旋北返,不料在途径盱眙小城时,遭遇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滑铁卢。其时辅国将军臧质与盱眙太守沈璞率三千军士固守盱眙城,与拓跋焘大军对峙三旬,给予魏军重创,确保城池不失。魏军虽横扫千里,视江淮诸郡如探囊取物,却在盱眙城下久攻无果,最终丢下数万具士兵尸体,无可奈何地撤围退走。《六朝通鉴博议》认为此战可与淝水之战相媲美。
作为一个从 大一统 到分崩离析的时代,两晋南北朝是一段民族觉醒的历史。可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坏的年代,也是*好的年代:荒淫无道的昏君,乱世崛起的英雄 爱恨情仇,殊死搏杀,欲望饕餮,风起云涌。
《中华通史》是一部普及性的通史巨著,其内容,据作者自言:“但求浅易,不求深入,只是将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平铺直叙,交代明白而已。其目的,一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活动,有一个通盘的概念。二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三是在文字组织方面,用讲话方式,原原本本说来,希望能给读者一个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的印象。这样,庶几能达到一个“通”字,以企能符合一般常识性与普及性的要求。”全史之前有一“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以简洁的言语提纲挈领,厘清若干历史观念,之后寻迹探进,以朝代为单元分篇讲述。本册由西晋讲至南北朝时代。
公元386年,代国遗腹王子拓跋珪走马草原、横戈塞上,建立鲜卑魏国,揭开北朝大幕。公元420年,东晋名将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建立南朝刘宋,定都建康,相伴滚滚长江的六朝古都开始见证南朝的风雨沧桑。公元589年,北方五十万铁骑踏过长江,陈朝风流后主陈叔宝藏身景阳宫井,南北朝落下帷幕。《南北朝那些事儿》正是描绘了这203年神秘而又辉煌的历史。 高欢折戟玉璧,侯景叛乱失败,率八百骑南渡淮河。萧衍引狼入室,被围台城。各路诸侯作壁上观,萧衍平静地结束人生。侯景激起江南大乱,陈霸先兴起岭南。高氏与宇文氏先后称帝。北齐、北周大战,随着斛律明月与兰陵王的冤死,沉迷于玉体横陈和琵琶美酒中的北齐皇帝高纬一败涂地,北周一统北方。杨坚篡权建隋,举兵南征。南北朝在横渡大江的铁马金戈的轰鸣声和玉树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