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慧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吕思勉先生关于三国的其他文章共12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目的是使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内容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阶级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学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立论严谨,材料扎实,详略得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简明清晰的历史画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原为田余庆教授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基本学术认识,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特推出单行本,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主体内容保存原貌。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 后诸葛亮时代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新人 与 旧人 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 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 纪 ,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 帝 ,叙入纪中;吴、蜀则称 主 不称 帝 ,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陈寿撰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陈寿为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虽各自独立,但已统称《三国志》,实际是经过整理的一部三国史,因而后世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三国史话》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美淑令 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起来,力图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北朝历史画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本书由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撰写,论文几乎涵盖了该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对外关系、战争、农业、性别、艺术、哲学、物质文化、地方社会和音乐。这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丰富。这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学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宗教因佛教的本土化和有组织道教的形成而发生转变的时代。古代中国后期历史的许多趋势都源于这个时代,比如中国南方的商业活力、历史和文学与古典研究的分离,以及女性在政治和宗教中越来越重要。
◎内容简介 从西晋的短暂稳定到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短短150年,治与乱短时间内迅速更替,南与北在对峙中不断融合,社会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华文明在混乱与颠覆中迎来新生。 作者政治学的专业背景带来与众不同的历史视角,以两晋人物为主线,从西晋建国讲到东晋灭亡,从名士风流讲到门阀政治,从世族关系讲到政权混战。15个家族的起落,23个政权的更迭,20余场大战的始末,数百位风云人物的命运,用一书厘清百年乱局,讲透前因后果。
◎内容简介 西晋末年,司马懿的子孙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混战,并引发了神州陆沉的永嘉之乱,古老的中国由此进入了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代。 从开国(317年)到亡国(420年),东晋历时103年,一直在门阀政治的泥淖里挣扎,皇权与门阀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止。本书以温情细腻且克制的小说式笔法,以先后控制东晋朝政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几大家族间的 权力的游戏 为线索,将几大家族的盛衰荣辱与东晋王朝的百年兴亡娓娓道来,脉络清晰地梳理了东晋这段充满挑战与变革,同时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其首倡的 汉魏之际封建说 影响深远。本书借助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和喜爱的形式,力求接近历史真实。为提高可读性,本书精心穿插大量三国史插图,包括陶器、拓片、图画、书法等,兼有金圣叹批注《绣像三国志演义》中的部分绣像,各类图片并举,相得益彰。将多姿多彩的历史呈现给更广大的读者,正符合何先生将历史融进广大民众的诚挚心愿。希望广大读者悠游三国,在跌宕起伏中感受历史,在图文并茂中领略大师风采。
这是一个炼狱般的时代,混乱值爆表,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里有奋不顾身的拼博、对时局的准确分析与把握、识人用人之道、隐忍智慧、变幻莫测的机谋与权变 官场的博弈之道,战争的铁血奇谋,奋斗的心路历程,上演一段别样的南北朝传奇。 彪悍南北朝系列,在天涯社区连载时就好评如潮,出版后更是拥有超高人气! 文辞酣畅淋漓,颇有东坡大江东去之风。 大气磅礴的史诗,震撼人心的故事 目前看到过的关于南北朝时期ZUI好看的书,没有之一! 本系列包括《十六国风云》、《枭雄的世纪》、《铁血双雄会》、《铁血后三国》、《乱世终结者杨坚》5种图书。 《彪悍南北朝之十六国风云》: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可以说,没有十六国就没有北朝,就没有后来强盛的隋唐。 在这熠熠发光的时代洪流之中,有铁血战神也有风流名士,有逆袭草根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 地方 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 环境、景观与居地 政区、地志与地方 以及 人群、编户与家族 ,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 地方 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 地方 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 地方 ,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z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公元6世纪中叶,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门阀士族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撕开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 本书以侯景之乱为切入点,在细节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朽无能。 侯景之乱是南朝乃至六朝盛极而衰的导火索,也敲响了六朝士族门阀制度的丧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南弱北强的局势,为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书中附带讲述了著名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令人唏嘘的谋反案,以及梁末徐陵出使北朝的坎坷经历,还有苟延残喘的傀儡政权后梁短暂而屈辱的历史,这些都可作为南北朝乱世的几个生动注脚。
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
《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已故日本著名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的代表作。守屋美都雄以六朝时期著名的门阀家族 太原王氏的家族谱系考证为切入点,在勾绎此家族世代人物政治命运发展的基础上,对六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进行了画龙点睛似的提炼和概括。《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六朝门阀个案研究的一部相当优秀的学术著作。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近2000年后,一位少小时便阅读三国历史、青春期与三国游戏难舍难分的 三国老男孩 ,踏上了丞相曾经的北伐路:汉中 祁山 街亭 陈仓 五丈原。在诸葛亮曾经行进、驻军、斩马谡、擒王双、对峙司马懿的地方驻足,在每一处探寻彼时发生在此地的故事,既讲述流行的史书记载,也提出自己的见地甚至异议。 阅览千年未变的山川形制,刀光剑影纷至沓来,鼓角争鸣不绝于耳。祁山道的蜿蜒、街亭的静默、汉水与渭水的汩汩流淌,以及五丈原的瑟瑟秋风,见证着英雄终章的意气风发与壮志未酬。 立身于地理与历史的经纬交织,丞相北伐的落幕,在目光与胸襟中鲜活起来,成为一个三国老男孩与历史的私密对话。 30年的情怀,1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 祖宗之庙 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这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是万绳楠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六章,主要对建安时期北方的变革、诸葛亮的 治实 精神、孙吴的治国之道、曹魏政局的变化与西晋的统一、世族统治下的西晋、南朝时期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北朝时期北方各族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进步等内容进行了严谨而系统的论述。 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力求得到一个接近科学的解释,各章节以论为主,力求言之有理、有据,不重复众所熟知的东西,不作如同教材一类的叙述,并保持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为相关史学研究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