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 端平入洛 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 腐化、昏庸 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 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
元朝,这个统一了中国全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南北对峙与多政权并列割据局面的强大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余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书试图从财政经济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本书从成吉思汗西征的财政影响说起。成吉思汗采取了军事掠夺制、达鲁花赤制度、投下制度等种种措施,利用商业精神建立了更庞大的世界性政权,为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商的王朝 元朝打下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 到了忽必烈时期,因其大肆征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财政隐患和制度弊端。而之后皇帝更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为元朝的结局埋下伏笔。除了元朝统治者在蒙汉文化之间游移不定,造成了社会分裂外,还有一大问题,更是让元朝命悬一线:南北的财政和政治失衡。 在元朝,北方受盘剥过重,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财富;而作为王朝大部分税收来源地的南方,却没有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 系列 辽 西夏 金 元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 唐 五代 两宋 元 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
在南宋初期那种温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下,股肱之臣岳飞被以粗暴的方式杀害,这一悲剧千百年来让人意难平。 对于岳飞之死,历来说法不一。但往往只道其一、不及其余,或浮于史料、人云亦云,很少有一个令人折服的剖析。 本书紧扣岳飞与宋高宗赵构君臣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岳飞追随南宋新朝廷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援引岳飞与赵构、朝廷的往来书札,以及当年的横向史料,客观、详尽地梳理了岳飞、赵构二人从初步相识到君臣无间,再到裂痕初现,最后关系急剧崩裂的过程。作者不设预定框架,不作道德评判,只求陈述细节,复原历史,让读者在历史的重构中自主寻找答案。 本书采用了文史相结合的轻阅读的写作形式,即以文学的手法重构历史,力求流畅、生动地将岳飞与赵构之间的恩怨与芥蒂,完整呈现出来。同时,也描写了南宋头十五年的兵
自从宋神宗英年早逝后,宋朝迎来了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这三位皇帝。在这三位帝王主政之下,宋朝再也没有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样的贤臣,反而出现了章淳、蔡京等奸臣。*终,北宋,这个已经历了百年的庞大帝国,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里,迎来了自己的*后之日。
《温柔的盛世》是一部讲述宋仁宗的历史作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宋朝具有一种令人爱不尽、恨不绝的独特气质。它没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慷慨激昂,也没有扩土开疆的雄浑气魄,更没有 万国来朝 的非凡气象,它像温存婉转的宋词,字字珠玑、悦耳怡情,又像端庄高雅的君子兰,秀丽清香、沁人心脾,正是和风细雨般的温柔与宽容,烘托出了太平盛世的安荣与繁华。 为人君,止于仁 ,宋朝之治,极盛当在仁宗。作为中国历史上*位谥号为 仁 的君主,他在位的时间为宋朝之*,而在他的治下,不仅是大宋王朝*辉煌的时代,更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当仁不让的黄金盛世。正如一位后人咏叹: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看似平庸无奇的 垂拱共治 ,却开创了四海平静、物阜民丰、文化昌明的 嘉祐之治 。可以说,这个极致温柔的时代。
庆历新政失败后, 大宋王朝 虽然有司马光、包拯、文彦博、欧阳修等贤臣保驾护航,但依旧无法 阻止 继续颓废下去。在这一背景下,那场永载史册的王安石变法,终于轰然来袭。然而,这场历史上褒贬不一的变法,又将如何改变这个帝国呢?
为什么羸弱的宋朝却拥有如此繁荣昌盛的市场经济?商业和城市文化 繁荣的景象又是如何衰落的?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 文明 陨落的原因,指出 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本卷涉及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以及宋末帝。这一时期,宋朝面临金朝和蒙古部队的轮番进攻,虽然有文天祥、李庭芝、余玠、孟珙等文臣武将的全力抵抗,但无奈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在史弥远、贾似道等奸相的妥协退让之下,宋朝*后被元朝灭亡。
《在田野看见宋朝》是诸位学者行走田野时面对残碑遗址而生发的思考与讨论。由宋代历史研究的数十篇随笔集合而成,包伟民主编,作者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所等等高校或单位。其内容涉及有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民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古今结合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学术旨趣。我国素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除了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外,走向田野,直接体悟、触摸、感知已经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人文体验,似乎能够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间,“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这也是本书各篇作者们的一个共同立场,从田野中发现一些在文献资料中所缺少
《艺文中的政治》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宋仁宗即位后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包拯等文臣良将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共同谱写帝国璀璨的史诗。然而,仁宗一朝,边境战乱再起 西夏进犯、宋辽博弈。连续多年用兵,*终导致朝廷 三冗三费 。在这一背景下,庆历新政推出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区建立的 古格王国 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以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政治与宗教生活中,政教两界共同参与的各种重大事件的互动模式为线索,考察各阶段古格王国政教关系的时代特点、具体走势和关键环节,揭示10~13世纪西藏社会的世俗政治力量与宗教教派力量的权力关系的具体演进过程。
本书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从联金灭辽这一导致北宋王朝由和平走向战争的关键抉择开篇,呈现北宋君臣面对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在战与和的泥淖中艰难挣扎,直至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全过程。 从细节入手,通过外交与军事两条主线的交替叙述,结合北宋的外交制度、政治制度等,再现: 以赵良嗣、马扩等人为代表的北宋使节在没有军事后盾支持的情况下,如何与辽金二国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并最终收复燕京? 燕京收复后,面对脆弱的和平局面,北宋朝廷如何一错再错,最终引发宋金战争? 战争爆发后,面对金人的进犯,北宋皇帝、文臣武将以及普通百姓分别做出了什么抉择?实施了哪些努力? 是什么导致了北宋的最终灭亡? 立足《宋史》《辽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原典,结合相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