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经增订后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究的*成果。
本书稿是讲述宋朝 风雅 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 风雅 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书稿分为六辑,*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在史料运用方便,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时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以做到相互映证、比对。
公元前195年,署名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一画,细致呈现了汴京这座12世纪上半叶大都市中的王公贵族、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无不展现着北宋末年汴京令人难以置信的繁华。 只是繁华之下,汴京城一遇兵火迅速成了幻影。 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波澜不惊的笔触,既描绘了北宋中后期汴京城辇毂之下的承平与繁华,瓦市里五彩缤纷的文娱活动,又进一步探讨一千年前的这座大都市所面临的种种隐忧。作者从物资供应、人员流动、市政建设、金融市场乃至营商环境等诸多方面展开叙事,表层与底层结合,并利用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资料,借鉴今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汴京城走向繁荣背后的社会、经济与财政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异是如何导致汴京乃至整个北宋走向衰落与灭亡的。在细致勾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 本书的切入独具特色,以赵宋的 祖宗之法 理念为对象,对其形成、内涵、影响进行了细密的解剖梳理,指出它是一个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保障政治体制与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作者对北宋诸多政策、事件中 祖宗之法 的各种重大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揭示了赵宋专制官僚政治文化精神的特点。 本书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而且超越了一般的古代政治史,把政治与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呈现出来了,为从文化角度研究政治史,提供了很多新鲜启示。
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宋朝却*繁荣昌盛、极具人文精神。那么,宋朝何以如此辉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拥有一套理性、完备的政治制度。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 宋朝何以如此繁荣 以及 后来如何走向没落 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为什么羸弱的宋朝却拥有如此繁荣昌盛的市场经济?商业和城市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又是如何衰落的?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先进文明最后陨落的原因,指出先进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 嘉祐之治 ,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周良霄《元史》是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丛书之一种。本书不仅追溯了蒙古族的发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历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发展史,而且通过元代各项制度的因革、元中期政治史、边疆各民族以及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对元朝进行了全方位详细论述,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文史爱好者的之书。
本书对宋代妇女的社会参与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下层劳动妇女,吸收艺术史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宋代婴戏图与女教图两类图像,分四章观察宫廷女性与劳动妇女两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与思想观念,以呈现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嬗变走向。 妇女是宋代农业劳动的重要承担者,却因 男耕女织 一词在宋代的普及,让世人形成了刻板的性别偏见。其实她们在稻麦耕收等体力劳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不限于蚕桑和纺织。此外,宋代女性的职业广泛分布于丝织、贩售、邸店与酒店服务和医药等行当,女性厨师也遍及富户厨房,带来小禽畜进入菜谱和发酵面食普及的食品结构变化。 本书认为,宜从随时转化的 阴阳理论 认识古代女性地位的复杂性和转化性,以考察具体群体的具体问题;使用图像材料研究历史,应甄别历史实况和画家主张的理想图景,特别是其中所包含
《宋代文人与党争》是宋代文史学者沈松勤研究宋代党争的文史著作。全书内容由其著作《北宋文人与党争》和《南宋文人与党争》修订合刊而成,分为 北宋篇 和 南宋篇 。全书以两宋士大夫文人派系斗争为主题,通过全面阐释宋代文人群体派别对于 正统之学 和朝政权力争夺的历史,展示了宋代政治制度中无法逃脱的 党同伐异 历史魔咒,并从特定角度分析了宋朝社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宋代士大夫朝堂之争的根源,揭示宋朝盛衰的内在历史规律。该书被誉为国内研究宋代党争和士大夫关系的开山之作,为国内宋史研究界、宋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研究著作。
《梅毅说宋:大宋兴亡三百年》(全四册)把宋朝的历史分成四个有代表性的维度来讲述。《坐开封》以大宋王朝的奠基与共治为核心,讲述从衰末乱世到理想王朝的历史转变;《避临安》则以靖康之变和南渡君臣为主要内容,回顾了大宋王朝从繁华到南渡的历史巨变;《战厓山》则讲述宋朝灭亡的历史,以纵身蹈海的气魄展现大宋王朝最后的风骨;《忧边患》围绕宋朝三百年时间与辽夏金的关系,讲述游牧民族与农牧民族的战与和。 整套图书,以事件的进展为经纬,以人物的悲欢为血肉,以人串史,脉络清晰,语言通俗,兼具文学性,是大宋兴亡三百年的别样书写。
《插图大宋史》是著名史学家、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的名著《细说宋朝》的插图本。本书以《细说宋朝》为文本底本进行了必要的更新和修订,更为突出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同的 大宋史 的概念,配以丰富精美的插图。以 讲史 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 外部边界战略 和 内部边界战略 问题,指出游牧帝国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本书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辽金西夏是》分为上篇 辽金史 和下篇 西夏史 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元朝,这个统一了中国全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南北对峙与多政权并列割据局面的强大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余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书试图从财政经济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本书从成吉思汗西征的财政影响说起。成吉思汗采取了军事掠夺制、达鲁花赤制度、投下制度等种种措施,利用商业精神建立了更庞大的世界性政权,为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商的王朝 元朝打下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 到了忽必烈时期,因其大肆征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财政隐患和制度弊端。而之后皇帝更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为元朝的结局埋下伏笔。除了元朝统治者在蒙汉文化之间游移不定,造成了社会分裂外,还有一大问题,更是让元朝命悬一线:南北的财政和政治失衡。 在元朝,北方受盘剥过重,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财富;而作为王朝大部分税收来源地的南方,却没有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 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 宋代历史的宏寓 ,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于技术官僚治国模式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生产过程的描述,阐明了官方历史书写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 腐化、昏庸 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 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
中国的近代化究竟始于何时? 国内有晚清和晚明两种主流说法,而海外则有一种 宋代近世说 ,认为早在宋朝,中国就已经激起近代化之潮。既然宋代就已经开始近代化转型,那为何还要再等上近千年,直到晚清,中国才真正跨入近代的门槛? 在本书中,作者综合各说,构建出一个独特的阐释框架,尝试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解释。他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仔细考察了25项极具近代化特征的宋朝文明表现,呈现当时在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5个领域出现的种种近代化的端倪。 通过考察这些文明表现的兴起、运转,以及它们在宋亡后悲剧性地走向消亡的过程,作者着重展现了两宋时期的中国是如何悄然摆脱中世纪的桎梏,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展现出宋朝zui生动、zui活力四射的一面。同时,他也试图说明,中国的历史并非单
本书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14部墓葬壁画的杰出作品加以解读,呈现一部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 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读解的14部壁画作品中,近半数与华夏文明 边境 的族群有关,由此为突破时空、民族的界限,研究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图像史的依据。 本书资料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 ,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
作者是当代久负盛名的宋辽金史学家,他的学问并非只限于狭义的史学领域,而是把文史哲打通,对宋辽金史的各个方面都有卓越贡献。本书的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依照文章的内容,大体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学、词学、史料、人物等为序,把作者有关宋辽金史的一些有独到见解和见具体考索功力的文章,经细心修订后呈现。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长篇论文,也有如《 宋史职官志考正 自序与凡例》和《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北宋文化史述论稿 序引》等序例文字。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演变,在这个时期达到巅峰,文坛璀璨、发明无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走向完善,宋朝是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之一,却又同时终结了汉民族自古而来的尚武之风,从此转向重文轻武。北宋有9位皇帝,南宋也有9位皇帝。他们的命运和宋朝国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有政治上的屈辱,也有军事上的顽强,经济重心此时在从北到南的流动过程中逐步转移,宋朝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识之士总能在国家社稷将要倾倒之时力挽狂澜,使危机四伏的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延续了320年的漫长国祚。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 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 此次出版 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最新学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