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 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断代史系列 之一种。 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 内敛型王朝国家 、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 差序疆域 、仁宣时期 内政本位 取向与 收缩型王朝国家 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下,来看明王朝国家的地缘政治,有非常宏大的格局和视野。本书史料极为翔实,以《明实录》为例,基本已消化吸收了与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
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首度集结出版阅读晚清*读本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学心路历程敬意与温情,重叙晚清历史传统与创新,重构中国社会 《革命》点击进入《国变》点击进入《维新》点击进入《觉醒》点击进入《更优秀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本书分为两册,编写工作历时七年,分别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学习入门书中的权威之作,影响深远。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赋税制度、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道光后漕粮改折减赋、道光后漕运招商海运、漕运的停止、漕运与商品经济。在探讨清代漕运史时,本书紧紧抓住地主制经济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探讨漕运问题,这是本书理论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对沿运河商业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从其兴衰中总结出:城市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同步增长。
16世纪中叶,世界历史进入转折点,大明王朝也进入大变局的前夜。本书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给积弊丛生的大明王朝带来清明刚健新风,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执政者的真实形象,揭开了帝制中国上层的神秘面纱。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全方位再现了大明中后期那段犹暗乍明、朦胧躁动的历史。 本书主人公高拱是一位意识超前,推崇实政,集忠诚、干净、担当于一身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有望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向新航道的领导人。在他的执政下,大明王朝面临战争与和平、保守与改革的抉择。这一时期,体制内的争斗表现得异常激烈,从而使这部书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王世贞、俺答汗、三娘子、邵大侠等作为与主人公有交集的重要人物,展示出不同的个
承德是清王朝为团结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而建立起来的城市,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国家大统一的代表地。在康乾时期,几任皇帝在承德一带处理了许多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大事要事。《清帝承德三百六十五天(1650-1903)》从承德入手谈清史,时间跨度从顺治七年(1650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浩瀚的史籍档案中遴选辑录了两百多年间发生在承德并且事关国家的大事要事694条,采用一日一叙的方式,把清史、诗词和美图结合,体例新颖。本书以“历目前的今天”,即同日同月不同年的编写方式,通过“一日一诗一图一解”,大事、诗词楹联、图片“三位一体”,图文并茂,全景式地展示了清朝皇帝在热河承德的所作所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边疆政策、外交政策、文化政策、治国方略,再现了清代
......
本书是医学博士、心脏病专家安东尼·常撰写的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高度融合发展的专著,为读者提供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医学领域影响这一主题颇具洞察力的评论。第一部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相关术语,阐述了其基本概
《清史诗画:清帝承德三百六十五天(1650-1910)(套装上下册)》从承德入手谈清史,时间跨度从顺治七年(1650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浩瀚的史籍档案中遴选辑录了两百多年间发生在承德并且事关国家的大事要事694条,采用一日一叙的方式,把清史、诗词和美图有机结合,体例新颖。《清史诗画:清帝承德三百六十五天(1650-1910)(套装上下册)》以“历史上的今天”,即同日同月不同年的编写方式,通过“一日一诗一图一解”,大事、诗词楹联、图片“三位一体”,图文并茂,全景式地展示了清朝皇帝在热河承德的所作所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边疆政策、外交政策、文化政策、治国方略,再现了清代承德的历史风貌、文化积淀、风土人情和独特魅力。
从本书所选书目看,注意到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笔记的丰富内容,能够激发他们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 从选文标准看,作者的取舍坚持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原则,去除了古代笔记中掺杂的不良记载,说明其立意的雅正,同时还注意到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而在注释方面,恐怕是作者 为用心的地方。不难看出,作者对古代笔记中的名物故实、语词典章等,花费了大量功夫和精力进行爬梳挟理、考订辨正,并在吸收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渐出己意、自成一家,以科学的笺注方法保证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