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65年至1915年,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划分了各自的殖民范围,开辟出新的边界线。然而,这一过程却助长了由鸦片贩子、假币走私者、人贩子和军火商组成的庞大地下经济网络,边境地带的走私活动尤为活跃。 通过深入研究报刊杂志、旅行日记、司法档案、历史影像、航海日志、国际条约以及口述历史等史料,塔利亚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国家形成期间,统治力量与走私者在边境地带进行的激烈较量。为了巩固统治,殖民政府探索、划定并执行其领土边界,借助测绘、通信、水文学、交通运输、医学、法律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图加强对走私活动的监控和打击。然而,走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来自单一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而是涵盖了殖民地内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们利用地方知识、分散居住的人口、腐败的官员,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 帝国 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 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 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 ;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
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博塔的团队在伊拉克摩苏尔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附近挖出了几块奇怪而有趣的浮雕和刻着铭文的石头,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自此被揭开。这个古文明就是亚述。 从公元前23世纪见于历史记录,到公元前612年帝国首都尼尼微沦陷,亚述约2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底格里斯河畔小城邦经过几起几落,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后又骤然陨落的故事。 同罗马一样,亚述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就是阿淑尔。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淑尔获得政治独立。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即所谓的古亚述时期,它是一个由民众大会和君主共同统治的贸易城邦,通过锡和纺织品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从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阿淑尔陷入300多年的 黑暗时代 ,被米坦尼等外部势力支配。 公元前1363年左右,阿淑尔摆脱米坦尼控制,开始蜕变为一个领土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 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 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 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
从 东亚 的区域史视角,对江户始编的《日本史记》一书进行详细考察,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何在江户初期出现了《日本史记》这样一部史书?主要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大层面进行分析,《日本史记》使用东亚文化圈通行的汉文和中国正史常用的纪传体进行编纂,可以看到这一做法背后所包含的东亚秩序意识,这也是改史书编纂所处之 有机的、严密的和相当固定的关系 。 第二,《日本史记》编纂各个阶段的具体过程,以及该阶段所完成的文本背后包含的史学思想与观念。《日本史记》的编纂分成前后两大阶段,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和人物的讨论,考察呈现于文本中的内容是在怎样的外部条件或讨论沟通之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并进一步考察其史学思想的特点。 第三,《日本史记》中所包含的中日史学思想元素。通过历史起点问题与华夷观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
本书通过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过程的分析,以个案研究为基础,辅以对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民族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演进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维斯的两种国家起源理论的异同与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丛书简介: 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 汉化 ,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 胡化 蛮化 现象。这种双向的 中华化 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 新的中华 *终形成。 汉民族乃世界上的大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 中华化 ,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入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入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 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1916年,两个人秘密地达成了瓜分中东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他们是马克 赛克斯和弗朗索瓦 乔治-皮科,前者是一位有远见的英国政治家,后者则是一位心怀怨恨的法国外交官。二人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沙洲中画了一条线,共同确定了中东地区的新版图:英国管理巴勒斯坦、外约旦和伊拉克,法国控制黎巴嫩和叙利亚。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暴力和秘密政治就在这里上演,政治家、外交官、间谍、士兵纷纷登场,包括T.E.劳伦斯、丘吉尔和戴高乐等。詹姆斯 巴尔根据英法档案中新解密的文件,再现了英法之间为争夺中东领导权所进行的秘密战争,并且揭示了法国人*终成功复仇,结束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高妙之举。
莫卧儿帝国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代南下印度建立的政权,传至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国家富裕强盛,煊赫无比,建造了著名的泰姬陵。但是,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朝野风云暗涌。围绕着皇位继承人问题,战功赫赫的三皇子奥朗则布和钦定皇位继承人太子达拉 舒科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在沙贾汗病倒后,莫卧儿皇位继承战争爆发了。 奥朗则布和他的时代 共分三部,本书为*部,后续两部分别是《暴君降临》和《帝国残影》。
本书为《以色列研究经典译丛》中一册,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最新译介成果。本书是第一本关于以色列外交政策和犹太人民外交史的著作,追溯并解释了犹太人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往,涉及的时间段自古代以色列王国到现代社会,向人们展示了历年来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包括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前后的犹太复国主义外交。本书史料丰富,论述有据,客观中立,是了解以色列外交史及当代巴以问题的重要渠道。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本书是泰国历史权威段立生先生数十年研究集大成之作。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从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本书注重考察泰国对于中国、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吸收,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国这一佛教国家的特色。 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并坚持实地考察,在泰国生活活10多年,走遍泰国,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比较研究的方法,著成此书。生动再现了历史细节与历史真实。 本书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本书以华人华侨为切入点,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详实记录了千百年来中马的历史交流。本书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讲述华人华侨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历程,凸显华侨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重点讲述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经济领域的合作,着重论述在 一路一带 理念下,以华人华侨为桥梁与各国协同发展的构想。
伊朗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广袤的高原热土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公元前后,波斯帝国雄踞中东大地长达千年之久。其后数百年间,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金戈铁马驰骋在扎格罗斯山与阿姆河之间的苍茫原野,域外族群粉墨登场。自萨法维王朝起,伊朗地缘政治版图渐趋固化,什叶派的皈依俨然成为凝聚伊朗民族情感和宗教政治认同的精神纽带。恺伽王朝末期,现代文明曙光乍现,传统秩序的冰山已然露出融化的迹象。进入20世纪,伊朗经历现代化的长足发展,宪政革命、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堪称伊朗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坐标。汹涌澎湃的民众运动迎来了伊斯兰共和国冉冉升起的绚丽霞光,伊朗历史由此迈入崭新的时代。
本书根据越南历史的时空发展脉络,分为如下内容:部分为至第三章,简要介绍有关越南历史的方法论问题、越南的概况,以及今越南地区史前考古和族群的形成;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章,主要是关于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中国郡县的情况(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968年,长达1802年);第三部分为第七至第九章,重点评述越南968年独立成为自主封建国家,到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前,917年的历史,其间一度明治20年;第四部分为第十、十一章,穿插评介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曾经存在的占婆国及下柬埔寨,它们是如何被越南侵占的;第五部分为第十二、十三章,简要述评1885年至1954年,近代法国殖民统治与越南的民族独立状况;第六部分为第十四章,简明论述1954-1975年,越南从北南战争到全国统一的历史;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部分,归结一下越南历
在这本想象丰富的书里,马娅 亚桑诺夫揭示了生活在大英帝国在印度和埃及边疆的收藏家们的非凡故事,追寻了他们的事迹,讲述了帝国主义的秘史。 亚桑诺夫通过被卷入之人的眼睛来观察大英帝国,探究了权力、开发和阻力的宏大叙事之下的真相。 《帝国边缘》叙述并研究了四个大陆,进入了一个人们生活、爱恨纠缠并彼此认同的世界,远比此前的叙述让我们相信的世界更加丰富复杂。正如本书所展示的那样,那个世界的痕迹如今依然触手可及,并是时下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一部焕然一新、令人信服、极富争议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