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本书搜集了从上古到清代流行的900多面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七个大的时段,对从齐家文化到晚清4000多年间铸行的主要镜类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介绍。本书大胆引进考古学界常用的类型学原理,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对所引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排比划分,从而探寻铜镜发展、演进的科学规律,并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探索。本书综合了前人的成果,有了更高的起点。
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 黄金台 ,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史上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国家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工会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其间波澜壮阔,动人心魄,峰回路转,百折不挠,涌现出一大批的精英人才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党的早期领导人,几乎全部是从事工运事业,领导工人运动的,从建党之初,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伊始,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直至今天进入新时代,在党史和工运史上写下了壮丽诗篇。本书节选了工运浪潮中的一朵朵小小浪花,记录那些人和事,谨以此书先给中国工会95周年。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论简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本书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的武器,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城市化无疑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显著的发展表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网状城市到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巨型都市,城市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城市史以一种回溯性和比较研究的视角,将城市的发展置于历史的维度以及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网络之中,为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经验性的参考。 《什么是城市史》是一部精炼且信息量丰富的城市史研究导论。书中不仅介绍了城市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可资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文献资源,还从城市空间与身份、城市治理、城市与环境、城市文化与现代性、跨国城市史等多个不同层面对城市史领域那些重要的、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什么是城市史》尤为强调比较研究和跨学科方法对研究和理解城市空间的重要意
本书从《史记》中选取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故事、文化常识、原文选读等几个方面选编内容,让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本书是“月读《史记》”系列的第二册书,带领读者每天“读一文,识一人”,用一个月时间了解全书内容。本书阅读层次明晰,形式新颖,故事性强,易于入门,为读者阅读古文经典搭设了兴趣的桥梁。
本书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用选择题答题形式进行编写,共分为七个篇章:一、党史答题篇;二、新中国史答题篇;三、改革开放史答题篇;四、社会主义发展史答题篇;五、知识延伸;六、参考答案;七、模拟卷。前五篇每篇归纳整理100道题目,包含了 四史 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以及工运史内容。模拟卷答题篇作为线上答题提升练习。通过本书归纳的 四史 知识,可以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工运历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可以构建对我国当代史的理论框架。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随着一次次地迁徙蔓延远播。无论战争、瘟疫、灾害造成的被动迁徙,还是趋利避害、寻找更适宜生存条件的主动性迁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孕育了坚韧的民族,也催生过伟大的国家。 《大迁徙》从先秦时代的移民开始切入调查,以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唐初“避地东吴”、宋代“一迁再迁”、近代移民史上的“渡海赴台”,以及三次著名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中华民族一路迁徙播迁的史实公诸于世,很好地解答了作为汉族分支的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东北人,及世界各地华人一直深究的“我从哪儿来”的问题。全景式地解读了中原人与闽南人、客家人、东北人,以及各地迁徙汉民的血缘关系和精神层面的联系,揭示中华民
本书从法制史的角度,对明代赎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其同前代赎刑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了明代赎刑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明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尤是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对明代赎刑制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因,考察了这一制度对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后,结合当前新形势,分析了明代赎刑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并将其主要分为六大门类,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及建筑小品。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之美,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天地合一的古老智慧,以时间为轴,精炼讲解了各个时代的经典建筑极其功用。文字简要,叙事详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确信只有用
当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文明繁荣发展时,来自各地的商队开始向着巴比伦和埃及进发。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伊朗山地的居民、一队队的骆驼,从伊朗带来货物;而满载商品的驴群,从叙利亚北部和小亚
《中国历代大事年表》中每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历代纪年简表,另一部分是与简表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纪年始于约170万年前,止于1911年。史事记录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止于1911年清朝灭亡。对公元前841年以来的纪年,凡有大事发生的,按年份进行编次。历史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该书既可以作为中国历代年表使用,又可以作为中国历代大事简表查阅,能够满足读者对中国历史常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