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陕西宝鸡石鼓山发现了我国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发掘整理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为世人瞩目,今上海博物馆与陕西省诸家考古单位合作,并特地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借调部分青铜器,举办“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展览,规格极高。今与本社合作出版相应展览图录《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以饕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
《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商周青铜觯在数量上已经有了的积累,具备充分的研究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本文在运用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等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整合先秦文献、礼书以及铭文资料,靠前次系统地对商周青铜觯进行考古学和礼制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在对铜觯分期、断代,总结发展演变规律和组合关系,讨论纹饰、铭文的特点与时代性,定名、器用制度、礼制文化以及与相关器类的关系,概括地域文化特点和变迁,探讨起源、消亡以及原因等的同时,探讨涉及到的商周考古、历史、礼制文化以及理论方法等学术问题。
该书收录了40多位学者关于青铜器与山东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热点的深度研读,也有基于新的发掘材料而阐发的新观点。对于研究商周考古的人来说,此书亦是一场学术盛宴。该书对于推动山东古国商周考古的深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是一部检索中国青铜器文献的工具书。遴选、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2011年,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的关于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专著、论文等文献共19000余条。其中以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献为主,兼有对秦汉至明朝部分青铜器研究的成果,收集篇目比较齐全,反映了我国青铜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编制了以大时代青铜时代,小学科青铜器为对象的学科分类主题目录,根据文献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编排选择文献,便于族性检索。书后有者索引,检索功能比较完备。《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适用于文物考古、历史研究人员及青铜器爱好者阅读参考。
《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汇聚了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是对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青铜文明的阶段性总结,将巴族地区建国以来出土的巴式青铜器大体分成乐器、兵器、容器、杂器等类别,其中巴式剑、戈、矛、钺等青铜兵器和虎钮錞于、编钟、铜钲等青铜乐器是晚期巴族青铜文化的代表。并对巴族青铜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巴蜀文化、巴楚文化以及巴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了讨论。
此书为中国青铜兵器个人典藏专集。其中的多篇论文均为在国外几所大学的演讲稿,书中有诸多青铜兵器之首见品、创见品和越王剑等,300多幅彩图,具其的版本价值。 本书以“青铜兵器学”的概念引入研究,并提出了大量需近一步研究的问题。历史是前进的,科技是日新。本书阐明:“青铜兵器上承石兵,下启铁兵”;对青铜治铸起源的星星之火到遍布各地、各异的青铜兵器辐射范围、冶铸法,直至对近、现代科技的影响均有论及。并根据地域、种类的青铜古兵实物标本证明:中华文明是多源多流且源流交错发展的。 没有了青铜兵器,我们的历史将无法劈开文明之门;没有对青铜兵器的认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是残缺的。青铜兵器不仅见证着历史,也一直被历史见证着。青铜必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 作者目的有二:一为与读者共享古兵艺术鉴赏
本书从原始手资料《殷周金文集成》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40篇,加以图释。每篇青铜器铭文有拓片、摹本(拓本不太清楚的配以摹本)、释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图片与文字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精准简洁,深入浅出。另附有“检字表”,体例完备。本书介绍了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基础知识,展现了商代、西周、东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原始风貌,探索了青铜器铭文中有关语言文字、殷周历史文化等问题。
广西现存古代铜镜近千面,时代从战国至民国,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不少铜镜还有精美的铭文。本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主持编着,从全区范围内精选各时代的代表性铜镜232面,通过概说、彩色图版、图版解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南疆古镜的总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