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老照片的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照片,而是专门反映陕西文物古迹的老照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陕西文物荟萃,目前据调查已知的各类文物古迹35000多处,堪称文物大省。 该书从近千张老照片中精选了492幅文物古迹旧影,涵盖了三秦大地清末民国初期文物古迹真实写照。该书以老照片为主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此有照”对今日的文物考古研究、古建维修、方志、旅游景观再现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大秦兵团:秦始皇陵兵马俑之谜》讲述了: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 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两千年前,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从秦兵俑中全景展 示出来。
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郭公仕主编的《中国丹土:海岱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土遗址的专题性历史文化文集。全书共分丹土遗址的调查与发现、考古发掘、科学论证、绝世遗珍四部分,集中收录了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遗址调查、勘探、发掘的十余篇重要研究学术文章以及70余件出土文物照片,较为全面地彰显了丹土遗址在海岱地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研究价值。本书在前人调查、发掘、研究的基础上,对科考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具有较强的科研性和资料性。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是永恒的。早在几十万年以前,人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开始重新审视死亡,人门不再像其它生灵那样任自己故去的亲人曝尸荒原,而是有意识地埋葬亲人的遗骸,于是墓葬就出现了。 与古遗址的形成截然不同,古墓葬不是岁月无意识的积淀。人类比照现实生活,刻意经营未来的长眠之地,有很多墓葬甚至是死者本人生前亲自主持经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墓葬就是定格的历史,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可穷尽。正是由于墓葬形成的这一特殊原因,日前考古所得的绝大部分珍品都来自于墓葬,而盗宝贼也把目光集中在这里。不管是仅能容身的贫民墓穴,还是高耸入云的皇帝陵寝,都是我们破解纷繁复杂的墓葬意识和墓葬制度,乃至破解整个古代社会的钥匙,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遗产。每一座即将打开的墓门外都有我们的期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