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在党中央号召之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学术门类的金石学在近年来焕发新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占据大宗的中国古代墓志文献,又是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墓志研究领域的四十名专家,就墓志研究进行深入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通论 ,按时代顺序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 专题 ,为墓志专题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将在为当代金石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邰城铸铁作坊遗址是秦汉时期为数甚少的县级聚落中的地方性小型铸铁作坊。报告在系统梳理以往冶铁遗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关中地区汉代冶铁工业进行了详细介绍,对邰城铸铁作坊内部所有的冶铁遗存进行分析、整理和公布。邰城铸铁作坊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汉早期冶铁技术的研究空白,益于窥探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西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战国 汉代过渡期技术和组织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西汉早期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结构、聚落布局乃至社会面貌等问题的探讨起到推动作用。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优选的城址。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考古发现成果、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汇编和石峁遗址大事记,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
《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系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博士全面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通俗读物,内容包括殷墟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跨时空回溯、家在洹上、经济史上的海贝时代、、斧钺下的生灵、岁月无法尘封的美丽等内容。
本书 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 帝陵形制布局是帝陵考古学 基础、 主要的研究方向。本书探寻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探寻宋代至清代汉族帝陵与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间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情况,探寻秦汉至唐代帝陵形制布局中影响并潜隐于宋代及其以后帝陵形制布局之中的因素,据此可为研究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帝陵形制布局间内在的承袭、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序列和轨迹,研究汉族和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相互影响及彼此融合,形成中华一体帝陵文化体系的过程及其构成要素和模式,构建中国帝陵考古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
海昏侯墓虽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已经令人们震惊,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2016年2月27日,首都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本书将在展览期间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书分为墓园、主墓、出土文物等几部分,权威公布了一系列关于西汉海昏侯墓的珍贵图片,不少现场及文物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具有极佳的研究价值。
桂林市交通局和市文化局于2003年11月起,联合开展了对桂林市境内的历代修建的古路、古桥、古驿站(包括凉亭)、古渡口、古关隘等进行普查。桂林市交通局、市文化局共同制定《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由两局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次普查对全市12个县交通文物比较集中的74个乡镇共480多个古代交通建筑物展开了调查,整理形成了《桂林交通文物》资料汇编,2006年3月起,按照《桂林交通文物》的资料整理方式,市交通局和文化局安排人员对此次普查的开展图纸绘制、图片整理、资料编排校订等工作。编排文字资料5万字、绘图20多幅、编排打印照片300多张,形成了《桂林交通文物》(第二卷)资料汇编。即今之《桂林交通文
《法门寺塔地宫》内容包括:法门古寺和古塔、唐代的辉煌、“文革”的劫难、宝塔终于坍塌、拆塔重建、开启地宫之门、进入封闭千年的地宫、佛指含利出世、大量丝绸的整理、大唐宝库、揭秘唐密曼荼罗等。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千米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主要洞窟45座,另有附属洞窟209个,现存大小造像59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佛像雕饰奇伟,技艺精湛娴熟,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感人,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文化,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 水平。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共历60余年。 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460—471)五个洞窟( 6—20窟)因系高僧昙曜主持营建,习称“昙曜五窟”,推测是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造像,具有帝佛合一的神性之美。中期(471—494)是云冈石窟营造工程 辉煌的阶段,多为模拟汉式传统建筑样式并成组结对的双窟,主要有 、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反映了当时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金沙遗址考古资料集(三)》。本书共收录16篇分析测试报告和27篇研究论文。金沙遗址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分布面积约5km2,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有着重大意义。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沙遗址多年科技考古成果的集中反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公庙内明代所建定鼎堂的西山和后墙上,镶嵌有《周公解梦》碑石,内容共二十七章,刊在十四块碑石上。每块碑高一百二十五厘米,宽四十五厘米。碑刻为楷书,清秀隽雅,很耐观赏。从碑文内容比较一洛阳周公庙刻石与三义堂藏版极为相近。由于长期风吹、雨淋、日晒,自然风化严重,加之多次拓印,局部字迹以漫漶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