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 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 雅俗关系 与 胡汉关系 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 礼制 与 礼俗 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 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 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 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色留踪——广西革命遗址遗迹览胜》(上、下册)这套书主要收录了反映广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中共党史、革命史的重要遗址及各种纪念设施(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内容包括党、政、军、群机关驻地旧址、遗址,会议旧址,重大事件遗址、旧址,人物故居,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陵墓等。全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这些革命遗址的历史由来和保存现状,追溯了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历史人物及其影响,展现了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 大型线形文物 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 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 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临港新城、自贸区等的建设,也对上海如何加强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如何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于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的数量、保存状况等尚缺乏细致的把握。上海的海防遗址调研与保护是文物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书厘清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数量和保存状况,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也是探讨上海海洋历史与文化的必须,对于加强民众对海防
为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进一步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侵华罪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批*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通览》编者姚金果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背后的故事及其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形成的历史过程,切身体会到那14年间感人的历史场景、悲壮的历史回响、惨烈的历史画面、激昂的历史呼唤。
《湖湘文库: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宋雅(杭州南宋皇城探秘)》从杭州在南宋时期如何改县为州的历史开始讲起,通过十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南宋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壮大和繁华。
在“君权天授”的古代,统治者的陵墓是中国丧葬艺术的表现,它不仅反映出建造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也表现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从某种意义上,统治者的陵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收入了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光武帝原陵、成吉思汗陵、明朝皇帝陵等的陵墓照片,并对其进行了历史解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编著的这本《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是关于宁夏海子塬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主要汇集整理了海子塬墓地的发掘资料,因此资料性比较强。海子塬墓地位于宁夏彭阳县西南22公里的新集乡姚河村,发现发掘了1座北魏墓、5座隋墓、15座唐墓、1座宋墓、3座清墓。这批墓葬均未经盗掘,材料丰富,保存完整,尤其是21座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北魏至隋唐时期彭阳地区墓葬的性质提供了新资料。该墓地出土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文物,尤其是出土的萨珊俾路斯银币,为研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环太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多年来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环太湖地区基本建立了以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成为中国史前文化发展脉络为清晰的地区之一。 本书为配合吴中博物馆展览 启幕江南 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 的同名图录,图录收录了环太湖地区以草鞋山、东山村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近200件,展现了自古以来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
本研究通过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病理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采集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不同墓向的44例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 ,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的死亡年龄、骨骼形态、病理现象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墓向差异。两性比例相对均衡,平均预期寿命为34.35岁。似乎存在一定两性分工,多患有龋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女性居民在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不及男性,但整体营养状况良好。 第二,该墓地古代居民好发龋病的同时,后部牙齿磨耗较为严重,根据其四肢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及四肢长骨的发育情况来看,该墓地古代先民应拥有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可为其提供大量植物性食物,同时该人群还摄取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推测其主要生活方式是在进行一定程度粟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
本书是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所编写的。该书对战国时代至西汉时代滇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作了全面的介绍,其语言文字优美,深入浅出,图片精美,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将巨大影响。
Anyone who looks at a map of China may see a vast land marked in northwest China named “Xinjiang”. Xinjiang,situated in extreme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Euro-Asia Continent,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 rangesand far from any oceans of the world. To the northeast of it is Mongolia, to the northwest are Russia, Kazakhstan,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Xinjiang also shares borders with Pakistan, Afghanistan as well as India in its south. Thetotal border lines are 5600 kilometers in length.
本书收录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近1万件,其中有铭文的占一半。它提供了关于海外中国青铜器 完备的档案资料。每件器物著录的内容包括图像、铭文及文字说明。其中每件器物图像以黑白为主,器形比较复杂的,还要附上部分局部图像。
2013年西安出土了一块唐代回鹘王子汉文鲁尼文双语墓志,这块墓志的出土消息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后,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全球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文献资料的空白。 有关该墓志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于本书中,对唐史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4月召开了《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发行式暨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新见。本书上册是这次会议的发言和论文结集,下册为西安、洛阳、山西、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墓志的收藏研究编年资料汇编,以便专家学者研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