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是关于辽代壁画墓的区域研究。作者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就此而言,这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又假如不是以散点透视来“选择”画面,也不可能将超过二十里的沿河景致,压缩在五米左右的篇里。如此,再客观的描述也就成了带着浓厚“导赏”意味的创作。所以,当大家在欣赏这记述当年北宋民间面貌的画卷时,长卷亦牵着我们,一步步地穿街过巷,走入画家身处的世界,分享他的感受和“看法”。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宫书画馆》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本书为第二编。
《中国汉画研究》是一份汉代画像研究学刊,本书是《中国汉画研究》2005年卷,共收录12篇论文,分为报告、研究、综述和评述部分,“报告”对陕西、四川两地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作了考古学上的汇报和整理,“研究”就画像观者、具体画像题材、谶纬、铭文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综述”是对陕北画像石的研究综述,“评述”是两篇论文的读书报告。本卷以陕北地区为主题,图文对照,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
《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是关于辽代壁画墓的区域研究。作者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与敦煌藏传佛教专题研究的一本论著,也是我院文献所长期以来从事敦煌吐蕃文献与石窟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一书出版之际,我谨向陈国灿、刘永增两位先生,以及为本书的研究发表给予多方协助的诸位先生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据推测,这批文书可能是宁乐美术馆的创立者中村准策(一八七六-一九五三年)先生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间偶然收集到的。下面将宁乐美术馆收藏品的内容大致介绍如下:宁乐美术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汉代为主的古铜印,汉至唐的古镜,记有书法人蹟的宋、明拓本类以及诸多观赏陶瓷等。除此之外,还有朝鲜半岛高丽时代至李朝前期的诸多陶瓷,日本茶道用陶瓷器皿、书画等。
《文明的印痕:贺兰口岩画》包括彩图、线描图、拓片以及文字部分,该书共收录贺兰口精美的人面像岩画、符号岩画与动物岩画及风光照片150余幅,另有部分岩画线描图,每一幅图片都配以优美的说明文字,力求向读者全面展现贺兰口岩画的精彩与风景的秀丽,为我社岩画系列丛书的又一力作。
锡林郭勒是我国的草场之一,岩画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2016年秋,中国人民考古文博系和锡林郭勒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锡林郭勒的岩画遗存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22个岩画集中分布地点,是近年来中国岩画的重大发现之一。我们将用文字、线图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报道此次岩画调查的材料,以此促进中国岩画考古学的进展。
《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与敦煌藏传佛教专题研究的一本论著,也是我院文献所长期以来从事敦煌吐蕃文献与石窟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