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敦煌是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交会的圣地,敦煌莫高窟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艺术时空隧道。《敦煌艺术大辞典》正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收录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3000条,图版1000余幅,分门别类,编为综合,石窟形制与相关遗迹、遗物,各时代艺术 代表窟,彩塑,尊像画 说法图,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 瑞像图,密教图像,传统神话画,供养人像及题记,生产 生活 民俗,古代科技,服饰,音乐 舞蹈,建筑画,山水画 动物画,装饰图案,壁画技法,石窟保护,藏经洞艺术品,书法 印章,版本,地理,历史,历史人物,著作,敦煌学者等28个类别,以全面展示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六公里的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西北角。其发掘工作自1972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共清理画像石38块,从村里井台上找回5块,合计43块。本书汇集了该汉墓的画像石照片、拓片等,以及该墓出土的水晶兽坠饰、货币、残青瓷器碎片等文物图片,书前有关于该项目的概括性介绍和文物考古报告。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套装共10册)》(以下简称《全集》)**次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清理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墓葬壁画及地宫壁画等系统整理,并结集出版。《全集》为大16开,铜版纸,每卷15.5个印张,彩色印刷。 《全集》按照地域共分十卷,每卷收录图片210 227幅。集中展示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出土壁画状况。 《全集》收录的出土壁画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所画形象生动传神,既有皇室贵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天界神话、市井流传的各种故事;有反映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的自然景观,也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这些画面通过古代画匠之手,穿越了千百年的岁月长河,生动、原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不仅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面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状
在这批残石书法中,尤为可贵的是因是汉物,其精神面貌自然是汉人气象。汉人的书风是淳朴古拙的,“不知有唐,无论魏晋”。所谓流美与汉人无缘,博大、雄浑、高古、磊落是汉代隶书的特征,这是唐人无法企及的。基于此,信手拈来一件汉代拓片,也足以令人回肠荡气,叹为观止。在本书中,有些是从未面世的新出资料,如《冀州从事冯君碑》,风格工整浑厚,宽博平稳,精到刚劲,足可以与《熹平石经》相媲美。更为可贵的是,残石书法既守汉式,又出新意,寓变化于平正之中,既有庙堂碑刻的法度,又兼摩崖石刻的率意,结字多出人意料,章法且自然错落。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百余处。其中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享誉世界。《中国美术全集:宗教雕塑(套装全2册)》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教雕塑艺术品,使读者对宗教雕塑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宏观的了解。
。。。
本书为晋国博物馆编写的有关晋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精品文物的图书,以高清图片配以文字的形式,重点展示了晋国博物馆现有陈列展览和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文物精品,是系统了解晋国博物馆及其藏品的重要图书。同时,晋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和玉器多是晋侯及其夫人墓或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的,是有关晋国考古和晋文化研究的 手资料,对了解晋国、有关晋国的考古、晋国早期都城曲村—天马遗址以及晋文化等均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卷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成就。本书从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西汉马王堆的帛画开始,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绘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流派进行编选,构成了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绘画发展史。本书展现的卷轴画作品大都是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且有相当部分的画作是从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台湾地区的博物馆收集来的,更是弥足珍贵。
石窟寺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是佛教历史的真实载体。在石窟建筑中,雕塑是其主体,壁画是其多彩的诠释和挥致。石窟壁画的种类,既题材内容,服从于宣弘佛法、阐释佛义的需要。佛画的绘制,除遵循绘法仪轨外,对其内容亦有规定。本书是《中国美术全集》之《石窟寺壁画》,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石窟寺壁画艺术品,使读者对石窟寺壁画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宏观的了解。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
发掘报告、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图像意义、画像考释等。从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来看,先秦两汉绘画以实用为旨归,出发点和终极点落在政治教化、伦理道德服务的基点,客观上决定了其绘画主导倾向是追求形似,讲究对描摹对象外在特征的逼肖。
岩画属于人类早期的文化活动,带有明确的原始思维特征和蒙昧时期的艺术特色,属于原始艺术的范畴,一般拥有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同时岩画又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但真正意义上的岩画的考察与发现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本卷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岩画的分析与比较,让读者对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有个全面直观了解,以促进这门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版画不单纯是画家的作品,而是画家、刻工和印刷工三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它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它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到了明代后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到了清朝晚期,随着西方新的印刷技术的传入和推广而逐渐衰亡。在版画鼎盛的明代后期,小说、戏曲的版画取代了宗教版画,成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从五千多年前辽宁牛梁河祭坛遗址出土的女神像,到气势恢弘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正是由于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当西方的佛教及其石窟寺雕塑传人中国後,便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交融,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中国美术全集:石窟寺雕塑(套装全3册)》是《中国美术全集》之《石窟寺雕塑》,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石窟寺雕塑艺术品,使读者对石窟寺雕塑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宏观的了解。
从北宋前期宋太宗命人汇集历代名家书迹编排、摹刻成《淳化阁帖》拓印传播开始,历代收集前人书迹汇刻丛帖的做法绵延不绝。在照像印刷技术普及以後,编辑、出版各类书法汇编、全集的举措更为便利。不过如果仅仅重复前人,辗转翻印,毕竟意义不大,关键是要不断扩大视野,搜集、补充新的发现和收获,才能对人们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有所帮助。《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在收集新材料上花了很多功夫,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共3册)(精)》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美术品,也收录了少量外国人创作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品,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是唐乾陵园区的重要陪葬墓。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游客大量增加,墓室的天象图壁画、影作木构等真迹滋生了严重的蓝藻与霉菌,使其原貌受到严重污染与腐蚀。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受到了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的高度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中心自2000年起进行了病害调研、蓝藻种类分离鉴定、去除材料与工艺研究、显现加固材料与工艺研究等大量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抢救修复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工程于2004年整体实施,效果良好。经2000年至今11年自然环境考验和跟踪观察,未发生变化。2011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局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获专家高度肯定与评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中心将项目总结撰写成了《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天象图修复保护
徐永明主编的《克孜尔(精)/中国石窟艺术》讲述的是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 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 早、地理位置 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 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