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明清卷”由王克芬撰著。
《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以目前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基础,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小学、幼儿园教学实例,本着实用性原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的教材体系,以小学幼儿园舞蹈教学为依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民族民间舞部分和儿童舞蹈部分),主要内容有民族民间舞教学、儿童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儿童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编舞技法等,针对幼儿教师的舞蹈基础和技能培训,适用于幼儿(幼儿园)和少儿(小学生)大量的舞蹈教学组合。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涉及面广。
江城的运笔准确娴熟,又狂放恣肆,前者可以轻取开似,后者能够直摄神魂,这便有了种形神兼备的表现力。由准确到娴熟,能读到江城的速写上所下的几十年苦功夫,而以线条驾轻就熟去摄人神魂,又能读到江城的灵悟之性。有灵性的艺术家可谓多多,有技巧的艺术家亦可谓多多,而灵性慧心在长期的技巧锻炼中不被钝化,不被淹没的人,恐怕凤毛麟角吧,这就是江城的可贵了。
本书是农民剧作家王发槐先生八十岁以后和周友良教授、周展旭博士一起编著的楚剧集。全书由徐珍红校订。 楚剧,在发槐先生的家乡鄂州汀祖镇一带,是群众喜爱的剧种。楚剧原名黄孝花鼓戏,1926年改名为楚剧。汀祖的行政区划原来隶属大冶,流行的戏曲叫大冶调,用锣鼓伴奏,唱腔简单,服装简陋,饰演女性角色的演员都是临时借穿当地妇女的服装。1938年,楚剧由武汉引进到汀祖。
斯琴塔日哈是蒙古族杰出的女舞蹈家、民族舞蹈家,内蒙古当代新舞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从事舞蹈工作长达60多年,成绩斐然,建树良多。经过长期实践,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流派,并且得到区内外舞蹈界的公认和推崇。斯琴塔日哈不仅是舞蹈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舞蹈教育家。她的舞蹈表演和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影响深远,对于蒙古族妇女性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由斯琴塔日哈撰写的舞蹈生涯文选及作者毕生探索与实践的结晶--《蒙古舞基本训练教材》两部分内容组成。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京剧唱片的社会化功能,自始至终都是与舞台、与所处时代媒体之间的互为建构关系中得以体现的。本书在泛文本层面,将那些老唱片的灌制过程纳入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唱片的“诞生”过程中,作为变量的、唱片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了声音的最终形成。这其中既包括声音的内容、剧目的选择、演唱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变,以及唱片公司基于受众的消费定位,等等,是一部基于唱片的近代京剧声音史。
斯琴塔日哈是蒙古族杰出的女舞蹈家、民族舞蹈家,内蒙古当代新舞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从事舞蹈工作长达60多年,成绩斐然,建树良多。经过长期实践,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流派,并且得到区内外舞蹈界的公认和推崇。斯琴塔日哈不仅是舞蹈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舞蹈教育家。她的舞蹈表演和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影响深远,对于蒙古族妇女性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由斯琴塔日哈撰写的舞蹈生涯文选及作者毕生探索与实践的结晶--《蒙古舞基本训练教材》两部分内容组成。
《 互文指涉的英译研究》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该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一,立足对典故的“识别”,“阐释”其在文本中的新义;二,再现原典故的寓意,引发目的语读者的互文联想。要获得上述效果,用典翻译的译法为以典译典,其次为以文释典。 针对戏拟的翻译,笔者认为,互文性视角下的戏拟具有反射性、反神学功能以及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基于“识别”和“阐释”戏拟的基础,该书提出了两条翻译原则:一,再现戏拟的戏谑效果和隐含之意,引发目的语读
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先秦卷”由孙景琛撰著。
本书是林怀民近四十年舞蹈岁月的告白,道尽他在不同时期的执迷、探索与启蒙。光环之下的他,和你我一样,也经历了彷徨、痛苦、挣扎。但他在“失足与起步”、“退出与复返”之间,不断跃进向前。他不时努力提醒自己要把头伸出水面,然后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对着苍穹憧憬梦想。
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更新和创作而成,历时近五年之久。此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自身在北京舞蹈学院初期学习芭蕾、继而留校教授芭蕾20余载的切身体会认识出发,并通过对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和美国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对巴兰钦芭蕾语言的内在结构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并结合20世纪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风格的形成与芭蕾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总结出巴兰钦新古典主义芭蕾究竟如何完成了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这两大历史使命,从中得出何为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