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保存昆曲表演遗产的原真性,《昆曲表演学》述作范围定于上至清末、民国,下至上海徐凌云、俞振飞、南方“传字辈”、北方“荣庆社”、昆弋汪双全以及南北曲家等等诸多昆曲前辈,及其20世纪50年代代传人的经验和体会。
《京剧锣鼓的继承与研究》内容简介:京剧锣鼓是为演员唱、念、做、打、舞服务的。它的作用概括地来说,是为渲染戏剧气氛,配合表演动作,加强唱念的表现力。京剧锣鼓的程式(即锣鼓点等)是死的,但运用则是灵活的,千变万化的。有些是用于开唱,有些是用于念白,有些是用于配合动作,有些是用于武打的。鼓师技术的高低,就看他对程式运用得是否符合剧情,是否符合演员表演。
京剧怎么那么迷人?京剧被称为“国粹”,粹在哪里?本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本书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美学原理,艺术特征,剧目内涵,历代先贤,以及行当,功法,音乐,化妆,服饰,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介绍,努力弘扬京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的文化传统。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较全面而具体的了解京剧,增长历史和艺术知识;可以帮助青年京剧专业人员、广大京剧爱好者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本书也是开设京剧课程很好的辅助读物。
“戏剧”与“剧场”,真的是只有一字之差么? 人们所熟悉的对白、情节等,是剧场艺术的元素么? 长久以来,文本至上的剧场模式遮蔽了怎样一种可能? 音乐、美术、动作,甚至演员的身体,如何在剧场中被强调并走向独立? 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足以证明当代剧场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后戏剧剧场》(修订版)作为德国剧场艺术学家汉斯- 蒂斯·雷曼的划时代力作,不仅是剧场艺术实践者、研究者的书目,也能启发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思考。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