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模态分析理论是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诊断和调控的基础。本书介绍了作者在桥梁工作模态测点布设、辨识分析和异常诊断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绪论、模态识别理论基础、桥梁振动响应测试理论、桥梁模态辨识分析理论和桥梁模态异常诊断理论。书中各章联系紧密、相互贯通,既对建立的模态测 辨相和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也对研发的工程软件及其应用案例进行了细致解构,还对经典的模态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力图使这一相对晦涩的分析理论易于读者理解和运用。 本书可供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用书。
目前我国是全球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不仅在建或已建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均名列前茅,而且其建设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也属世界罕见。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如何保证这些超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建性,引起了我国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 周建龙著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精)》基于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工程实践,针对当前建筑高度大于300 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从结构抗侧力体系选型、抗风技术、抗震技术、消能减震(振)技术、非荷载效应、巨型构件及节点构造、地基基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系统总结。同时,本书以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9个超高层建筑项目为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及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抗震设防要求,近年来我国中、高烈度地区城市超高层建筑多采用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由于连梁的耦合作用与双重抗震防线机制,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在强震作用下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尽可能小的墙体厚度满足高轴压、高延性和良好耗能的需求,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力学、施工、成本等各方面的综合最优。本书首先围绕建筑抗震基本理论介绍目前常用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高层建筑联肢剪力墙研究进展,然后采用试验验证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及基于螺栓连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介绍基于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有限元软件验证考虑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基于几何参数优化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多个工程实例对
它是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建筑创作手法,来自于既往的结构概念中所没有的奇思妙想:它颠覆了先建筑再结构的习惯思维和操作次序,并将“异规”作为设计的基础之一。当代结构大师塞西尔·巴尔蒙德著作《informal》中文版集中展现了与当今建筑大师的炫目组合以及当今瞩目的建筑杰作。
本书共分为四篇(16章),重点阐述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解析求解、数值模拟、响应实测以及设计与评估。书中重点介绍了层状弹性/黏弹性体系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求解、轮胎-路面交互作用下路面结构数值模拟分析、基于光纤测试技术的路面响应实时监测、沥青路面结构-材料按功能一体化设计与性能评估等研究工作。本书可供从事道路和机场工程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收录了首届全国钢结构行业数字建筑及BIM应用大赛的55个获奖项目,详细介绍了在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钢结构工程、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银川丝路明珠塔、郑州大剧院等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是我国钢结构行业部关于BIM大赛的作品集。本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参考价值,可为推进数字建筑及BIM技术在建筑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深化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实践,创新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定帮助。
全书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然后依次讨论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试验方法、氯离子在混凝土内的多机制输运理论、钢筋时变锈蚀速率和力学性能退化、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保护层锈裂机理、混凝土耐久性损伤演变、混凝土基本构件的结构性能退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区划、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健康监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动态评估与寿命预测、基于全寿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等主要内容。
铰链排护岸技术具有整体防护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利于岸坡整体稳定,维修加固的工作量小,长期社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混凝土铰链排护岸技术应用研究》从该技术在南京江面河段整治过程中的应用出发,总结了20多年来该技术的发展、创新与提高,分析了其施工工艺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