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第二版发表后据一些读者反映,新增的第八章理论偏多,手法偏少。因而本次修订增补了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主编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但养老单就建筑论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建筑的同时也扩展到与养老相关的方方面面。所以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包含了养老制度与政策、养老体系与机构、养老建筑与设施、养老服务与运营、辅助产品与应用五个大方面。由日本工业出版社组织日本各方专家执笔,终由本书主编汇总并做点评。 要想深入研究了解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必须知道养老制度与政策是什么、怎么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对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有着方向性的决定作用。对养老设施的体系与机构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建筑怎样建?建什么?运营模式会决定建筑功能及其样式。而建筑本身的选址、规划、功能设置、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及设备选型、色彩照明、建筑材料、建筑防灾、节能环保、各细部节点等等都对老年人的日常生
主要介绍了16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书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三维动画版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这16个代表作品的三维动画文件及文字图片资料,模拟人在其中行走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运用富媒体的手段,给读者更加直观和丰富的多感官体验,从而加深对纸质图书内容的理解。
本书自大同城始建开始,经汉代平城故城,北魏京都平城,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府城,述及今日。从文化根源上深入探讨了大同城的形成、变迁与发展。并首次在学术界提出 北魏平城南北两城论 的观点,试图对当日北魏平城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做一个宏观上的历史搭建。同时书中亦首次系统的提出 大同城市建设模式 与 大同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并对二者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归纳与理论性、概括性的总结。书中亦更正多处大同史志中关于城市与建筑方面的历史谬误。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第二版发表后据一些读者反映,新增的第八章理论偏多,手法偏少。因而本次修订增补了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旅游规划与设计本期主题为 美食旅游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城市旅游的现状、发展趋势等。共约15篇文章。内容涉及美食旅游:概念、发展与战略,美食资源与美食目的地,美食旅游:产品与体验,美食文化与品牌构建
1.本书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系统的将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按照构造组成,划分为绪论、材料及工具、木作构造方法及技术、梁架构件的制作与安装、斗栱制作及安装、木装饰、木雕技术等章节,并辅以大量的墨线图和少量拉萨地方藏语解说词,详细讲述了各类构件的类别、选型、制作、安装等技术,使读者对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2.本书系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藏式)专业的专业教材,系列图书有《传统藏式建筑泥石营法》《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传统藏式建筑彩画营造技术》《藏式仿古建筑构造与施工》《藏式建筑发展史》等(均未出版)。
本书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事例为读者详细诠释结构设计师的内涵,向读者展现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身于建筑事业的日本结构大师 梅泽良三。主要内容包括梅泽良三的工作历程、对结构体系的认知理论、新的建筑工程结构技术、结构设计的实例、铁屋和住宅栖身理论等内容。 本书不仅是结构设计师、建筑师或其他与建筑专业相关的年轻技术人员立志书籍,也是很好地了解日本建筑结构设计理论、结构如何成就建筑之美、启发专业人员新的发现和认识的好书。
随着城市色彩规划的兴起,色彩污染逐步得到缓解,但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性使城市色彩研究进入了瓶颈期。随着 城市双修 的深入发展以及城市更新高峰期到来,当前城市色彩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从整体、全面的研究视角来整合提升理论成果与实践方法论,以促进城市色彩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发展,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色彩规划。城市色彩是城市文脉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显性因子,反映了城市文脉积淀的本质。因此基于以上发展困局以及实践需求,将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做为研究重点,从文脉延续的角度,系统的研究城市色彩的传承与嬗变,通过引介新文脉主义,结合城市色彩理论、城市自组织,生态学等理论,提出以推动城市色彩基因再生为目标的 城市色脉 理念,并阐述其内涵外延、形成因素以及特性,将已有的城
场地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这本《场地设计(第2版)》由张伶伶、孟浩所著,从设计操作的角度出发,对场地的概念、场地设计的概念做了界定;对场地设计的阶段划分、场地设计的相关领域做了讨论和分析;对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别讨论了它们与场地设计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和具体的设计方法等。本次修订增加了“场地设计技巧”一章,又替换和增补了一些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使本书内容更新颖、更系统、更丰富。 这本《场地设计(第2版)》可作为在校学生和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培训课本;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和环境艺术等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均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山地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规划研究备受关注。学者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探索,如山地生态、雨洪与防灾、农业景观、公园、城镇与村落、参数化设计等,创新了山地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山地景观规划为重点,利用BIM、GIS平台,完成了山地景观信息集成与模型构建,提供智能化、数字化设计途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借鉴BIM技术,探索山地地形设计参数关联方法,可优化设计程序,提高设计精细化;②利用BIM平台实现方案变更与优化,建立参数关联,可实现设计全程可控;③通过GIS与BIM互补,可实现景观实体参数化设计,提升规划设计精准度;④BIM与GIS的协同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必然过程,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全面信息支撑。
本书旨在鼓励视觉表达,其理念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视觉修养与文字修养同等重要。为了开拓表达视觉信息的能力,全书用实例说明了如何像记录文字信息那样来记录视觉信息。这些实例说明,记录视觉形象如同记录文字笔记,所不同的在于视觉记录的内容主要是图形而不是文字。本书内容包括导言、视觉记录指导、视觉日记、视觉笔记选、向设计转变以及结语等六大部分,并在附录中介绍了视觉笔记的工具与技术。本书可供建筑师、设计师、建筑与美术院校师生及广大美术爱好者学习参考。
吴伟东著的《零能耗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从宏观层面对 外零能耗建筑状况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微观层面对零能耗居住建筑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具体地分析和呈现了针对零能耗建筑这一建筑新模式的起源、发展、概念界定及优化技术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这对于统计和分析零能耗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我国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及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建筑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者、从事城市建设及能源研究的人员和相关机构,以及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