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本书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该书的特色。本书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人员和园林专业师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美国景观的权威机构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景观设计书籍,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用新的视角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是国内景观设计师较理想的参考资料。本书引领了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将为推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
《湿地公园设计》探讨不同类型的湿地特征,对生态条件、空间形态以及交通条件等层面展开分析,归纳各因素对场地环境影响的强弱。同时运用GIS、数字化叠图法及其他量化技术与评价的方法,针对场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应案例加以研讨。以集约化设计理念为导向,针对湿地公园本身的特征,优化设计与场地环境问的关系,有机协调与整合生态、功能以及空间三大设计目标,进而生成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的集约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在于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本底,科学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重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协调湿地环境中生态、空间、功能的相互关系、生成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环境。
本套书是园林设计行业的大型工具书及园林设计人员的工作用书。本集内容为园林设计基础篇,包括园林设计基础、园林功能、风景资源、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遗产保护、徽志、标志等项。 本书可作为安装企业生产操作的技术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园林景观构造及细部设计》是继承伊利莎白 比蓟利(ElizabethBeazley)早期为园林工作者写的**性参考读物《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设计与构造(The Design andDetail ofthe Space between Buildings)》编写的,由阿伦 布兰克所*。该书于1960年由建筑出版社(Archiectural Press)出版,专门叙述一段时期内的园林建设;它不但把园林景点的由来和园林构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而且是一本非常实用,并有可读性的图书。《园林构造及细部设计》的作者也采用同样的手法。书中叙述范围广阔,也跟比蓟利所采取的方法一样编人了 徒手画图(freehand drawing) 和 按比例的绘图(ruled drawing) ,以及经挑选的照片,避免只顾呆板的叙述。
由张晋石所*的《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意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意义》系统阐述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也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认为: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 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察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什么是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介绍 这就是这次的思想 为什么我选择妹岛和世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年表 中国与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参展历史年表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来此与中国约会
丁成日著的这本《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既从经济和市场角度,也从规划和政策角度讨论城市可持续的空间结构。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十章。 部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于经济规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作用。第二部分城市空间规划技术和方法介绍了城市空间规划依据的方法和技术。
杨经文编著的《生态设计手册》分为三部分:一 、生态设计的概念、前提、理论等基本介绍;二、生 态设计导则(包括帮助设计者确定所要设计的生态内 容;系统的室内舒适条件和相关的系统设计;系统的 内外环境关系;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评估);三 、相关的生态思考。本书是作者长期实践探索的总结 。它以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生态设计为主要研究 对象,全面而广泛地介绍了生态设计知识和系统的生 态设计方法,并结合了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和普 通生态学等理论的知识,对建成环境中的生物物种进 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介绍、提出了”城市屋顶空间 物种”、”景观桥”、”正干扰”等概念;作者对被 动生态设计,如”风铲”、”被动式日照系统”等较 为重视,介绍了通过计算机流体动态模拟等方法,以 及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善建筑
朱有玠先生在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园林设计大师”称号。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本书精选了他的论文、诗作等21篇,分为三部分:园史探微、园林杂议和设计随笔。内容广泛,以此全面记录他的园林思想。
刘大威编著的《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在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及深刻的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背景下城镇住房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国外城市及住区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居住空间科学、全面的系统认识观,并提出“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念;进而,本书从宜居住区的物质空间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对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融贯研究;最后总结概括出宜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策略,以期对我国今后的城镇住区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设计指导。 《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适合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自2004年春季首次推出《景观规划设计新潮》系列,连续三载,该书系已成为上林公司的品牌图书,先后共收录了包括CVG、EDSA、SED、澳欣亚、奥雅园境、贝尔高林、土人景观、思纳史密斯、斯道沃在内的100余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近400件优秀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以其专业的选材视角,前瞻的编辑理念和个性的设计风格,获得业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与认可。 《景观规划设计新潮III》延续了该书系的基本思路,以滨水、公园、城市、商业、文教、居住等九大设计类型作为全书的主要结构主题,保持本书系范围广、品质高、示范性强的一贯特色。入选的每件作品都力求传递出景观设计前沿的精粹,体现出景观设计领域的*风貌。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和挑战;环境与生态、文化身份以及精神信仰的危机要求设计师们承担更多
本书涵盖前院户外景观设计实例、开放式空间户外景观设计实例、密闭式空间户外景观设计实例、主庭院户外景观设计实例、入内通道户外景观设计实例等六部分内容。
本书图文并茂地系统阐述了中外城市公园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公园 景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法,其中对各种类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做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并精选相关案例进行评述,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城市公园景观设 计的方法。 本书注重内容编排的系统性,有层次、有逻辑性地分章节展开论述, 给读者提供了可循的设计和研究思路;每个章节都穿插大量的公园实例和 照片,涵盖了规划设计的所有方面和程序;注重实用性,从规划实际需要 着手分析,论述通俗易懂;注重案例的广泛性,提供了反映现代城市公园 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旅游等部门和企业的工作人员 及业余爱好者使用,也适合大中专院校的师生使用。
本书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之一,是一本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教科书。书稿全面梳理了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结合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特点,对城市道路、滨水景观、广场、综合公园、居住区、绿道、棕地、海绵城市等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章论述。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及景观设计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及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上、中、下篇。上篇:空间设计理论包括:导论、“生活空间的景观构筑”——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研究引论、“真实景观的艺术虚构”——明清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研究的途径之一、“景观图像与园林意匠”——《金瓶梅》中的晚明园林艺术呈现、“点·线·面”——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要素建构、·‘理想景观图式的空间投影”——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图式理论。中篇:空间设计实验包括:“秩序.置换.重构”——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苏州园林空间设计实验。下篇:空间案例聚焦包括:“历史沿革与空间形态”——网师园空间形态演化的个案聚焦、“空间比较与类型抽取”——网师园空间形态演化的个案聚焦。 本书可供从事古典园林工程研究、设计、管理、修缮等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园林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