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31个章节全面、细致地涵盖病人临终前可能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各领域的问题,包括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临终时病人的生命状态及临终时的环境要求、家人可以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病人及家属如何应对坏消息,如何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等,在这些问题上作者都提供了耐心、细致、专业且温情的指导。核心观点是想要告诉病人及家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离世的方式,而且可以尽可能舒适地离世,那些临终前的恐惧和痛苦,并非无法避免。此外,为我们临床的医护工作者也分享了很多生命医学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教科书。
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在整理问卷、处理数据、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临终关怀诸多问题开展了专题报告。最终完成了《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一书。因此,本书是全体参编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将临终关怀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本书共分为5篇22个专题。
《临终关怀指导手册(365生活指导丛书)》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借鉴海内外临终关怀课题的成果,结合诸多感人至深的案例,从临终关怀的理念、生理关怀、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家庭照护、社会支持、姑息照护、善终照护等六个方面对读者朋友作了科学而又规范的指导。
《尊严疗法:临终寄语》介绍了这种独创、新颖的创新。从照护中的尊严的历史和基础开始,逐步指导读者实施尊严疗法,并阐述尊严疗法如何改变临终患者的生命末期经历以及亲朋好友的哀恸经历。
《临终关怀指导手册(365生活指导丛书)》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借鉴海内外临终关怀课题的成果,结合诸多感人至深的案例,从临终关怀的理念、生理关怀、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家庭照护、社会支持、姑息照护、善终照护等六个方面对读者朋友作了科学而又规范的指导。
一位专业教授提出的质疑:为什么这么多的老人在临终前虽然想要在自己家里,身边围绕着所爱之人安然地死去,却必须待在加护病房里忍受痛苦的折磨?作者振臂疾呼,讲述关于人权,以及如何从容迎接生命的终点。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身边的至亲长者在医院去世的经验,很可能受到过多的治疗、被当作婴孩对待,死前毫无尊严可言,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想在家里离开人世,却很少人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作者肯·修曼教授对这样的现况 反感——加护病房不理会孱弱的将死之人的意愿,一味施以不必要的手术来来延长患者的性命。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件事情。
是否要停止父亲的化疗?他能不能再进行一次手术?母亲应该在养老院度过人生 一程,还是应该回到家中,在家人和爱的陪伴中过世?在生命终期,还需要插喂食管或做肾透析来维持生命吗?奶奶成了植物人,是要一直上呼吸机还是选择放弃?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吗啡来止痛?为临终病人用药,是考虑用药的副作用重要,还是缓解疼痛重要?在爷爷昏迷的时候,谁来替他做决定?怎么样选择要不要做心肺复苏?看着亲人如此痛苦,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需要做出生死抉择时,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当现代医学的奇迹不断延长生命的长度,我们是否忽视了生命终章应有的质量与尊严?本书由 学者陆杰华教授与其学生戚政烨深入中国医院安宁疗护一线,以其扎实的调研、深刻的洞察和饱含温度的人文关怀,为中国安宁疗护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本土经验与思考路径,是医护人员、政策研究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每一个终将面对生命终局的人,理解“善终”之道的 之作。 作者扎根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通过大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细腻的个案分析,生动呈现了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复杂困境,也深刻揭示了安宁疗护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困结:它常常处于医疗体系的边缘,资源的匮乏、传统死亡观念的忌讳、家庭决策模式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共同构成了推广的阻力。而书中提出的“折中”概念尤为关键——它并非简单的退让,而
一位专业教授提出的质疑:为什么这么多的老人在临终前虽然想要在自己家里,身边围绕着所爱之人安然地死去,却必须待在加护病房里忍受痛苦的折磨?作者振臂疾呼,讲述关于人权,以及如何从容迎接生命的终点。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身边的至亲长者在医院去世的经验,很可能受到过多的治疗、被当作婴孩对待,死前毫无尊严可言,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想在家里离开人世,却很少人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作者肯·修曼教授对这样的现况 反感——加护病房不理会孱弱的将死之人的意愿,一味施以不必要的手术来来延长患者的性命。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件事情。
生命的 一段时间,你想在哪里度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回到家里,在 熟悉和安心的地方由家人陪伴走过 一程。日本居家安宁疗护界泰斗小笠原博士,为超过1500位末期患者提供了居家安宁照护服务,他用亲身经历的46个居家临终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离世方式选择——在自己 喜欢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从容开心地离开,让亲人可以放心送别。书中始终传达着一个理念:如果离世的人能走得充满希望、心满意足、毫无牵挂,即便离别是伤感的,家人却依旧可以笑着相送。这便是“可喜可贺的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