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如何通过不断变化的症状和影像检查做出正确的诊断?本书从4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第1章介绍需要重点观察的7个层面;第2章介绍脑部常用的各种影像检查特点、解剖及阅片方法;第3章介绍脑卒中的规范影像诊断流程和各种脑梗死、脑出血及其他脑血管常见病的症状、影像特点和病程诊疗;第4章通过症状结合图像来定性定位分析。
自从我国开展放射诊断工作以来,传统X线诊断的权威参考书不乏流传,但鉴于传统X线诊断图谱类图书的直观及临床实用性(适合广大放射医技人员及临床医师参考借鉴),我们组织了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从近30年来的20余万病例中,精心挑选出几百个病例、近两千幅图像,进一步整理归纳、精炼浓缩为现在的339个病例、680幅图像,编撰完成了《X线读片指南(第4版)》。相对于前面三版而言,第4版增加了乳腺章节,进一步完善了X线诊断范畴;对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除X线诊断的常见病、多发病外,亦收集了一些少见病、疑难病例且这些病例已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本版书的图像更加清晰、明确;鉴别诊断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共分八个章节。*章为全书的概述部分,除简单介绍了X线的基本原理、特点及检查适用范围外,还重点介绍了阅读X线片相关的
我国胃癌患者众多,但发现时多处于晚期,预后不佳。早期诊断能力欠缺,严重阻碍了我国胃癌治疗水平的提高。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奋起直追,已经成为我国消化内镜医师的广泛共识。2010年3月在卫生行业公益基金的支持下,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全国上海、天津、福建、青海等省市的五家医院,进行了 胃癌早期诊断及内镜下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2年间我们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对4075例患者(4339处病灶)进行了筛查,结果检出了314例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显著高于普通内镜的水平。我院的早期胃癌发现率也由2009年以前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30%。这一结果令人鼓舞。2013年和2014年,我们又相继获得了科技支撑计划和北京科委课题的资助,进一步细化了早期胃癌的内镜诊疗技术,并深入开展了胃癌分子标志物的应用研究。 多年来,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脏CT和MRI的各个方面,并阐释了这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心包疾病的成像。本书囊括了海量的CT和MRI图片,并对图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可读性强。
本书共9章,第1~3章从科室组织构架、管理制度等方面,介绍科室人员及设备的配置要求,科室质控工作考核,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要求,以及医、技、护不同级别人员的岗位职责;第4~6章侧重日常检查工作及护理操作规范,包括不同设备检测要求及管理维护、影像检查操作规范,影像护理安全管理等;第7~9章主要内容为图像质量评价及影像系统维护,包括常见检查部位的质控评价细则、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信息系统管理等。其中第7章为本书重点,也是本书创新之所在,编者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从基本信息、扫描操作、图像质量三个方面制订了X线、CT、MRI常见部位标准要求和评分细则,共整理形成101个图像评价表,可用于常见部位的质控考评。
本书选择了164个头颈部典型病例,包括传统的神经放射学、耳鼻喉疾病、颅底及颅神经的病变,其中还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感兴趣的疾病。本书按照解剖部位进行分类。每章中的病例都与Mancuso和Sections编写的《头颈放射学》教材中的III至XVI章中的内容相关。每个病例后都会有相应的索引指出与该病例相对应的教科书第II部分对应的章节,对疾病的病理及病生理知识进行更详细的介绍。本书具体版块包括:临床病史,影像表现,鉴别诊断,终诊断,讨论,思考题,影像医师职责,临床医师需知,思考题答案和深入学习。
本书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内镜与外科专家编写,系统阐述了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的基础理论、手术方法、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对该手术的操作技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和体位、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均予详述,对NOTES手术的发展前景、器械研发和医师培训进行展望,并配以精细的解剖图谱和手术操作视频。另外,该书还汇总了国际上从事该领域工作研究的*专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
本书立足于各种急诊病例的影像诊断思路解析。内容从广东省中医院真实病例出发,分析各系统的各种急诊病变,具体到每一种急症,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解剖、影像表现进行剖析,配以典型病例的影像图片,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分析、解决急诊诊断的实际问题。本书具有简明、浅易、实用的特点。
本书分27章对肝脏移植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内容涵盖肝移植的主要技术,从成人肝移植到小儿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和尸体肝移植,以及劈离式肝移植技术;从肝移植术前评估、治疗到术后并发症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等。不但有肝移植的基础理论,更侧重肝移植外科和影像学技术,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本书内容翔实,各章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且重点突出,书中配有大量珍贵图片,更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E.Bucheler教授在该领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专家,由其领衔并联合国际著名影像学家和外科医生共同编写,使本书更具权威性。我国著名肝移植专家沈中阳教授带领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和天津中心医院东方器官移植中心的专家和活跃在一线的骨干医师翻译本书,保证了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品质。 本书的引进出版对我国广大医师掌握肝
1.心电图图书是常销和畅销书,本书为《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的有力补充,靠前版印刷7次,销售13000册。2.作者富有写作经验,在我社出版过2本图书,销量都不错。这次修订替换了上一版质量不好,不典型的图片,并全面提升心电图质量,全部采用彩色图。
本书作者在参考了国内外最权威性著作和1990-1998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国内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青年学者,结合临床实际,结合我国国情与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放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冠心病临床学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并结合临床情况介绍冠状动脉造影术,配以数百幅图像加以说明,力求使读者加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以对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起到促进作用。本书适用于综合医院的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以及刚刚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工作的单位。本书作为我国在这一学科的第一本关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专著,涵盖了中外关于冠状动脉造影术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瑕不掩瑜,不会掩盖该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三篇,篇为总论,主要介绍核物理的基础知识、辐射剂量学、核医学设备及小动物成像设备。第二篇为放射性药物篇,系统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物包括正电子显像剂、单光子显像剂及核素治疗试剂的放射性制备、质量控制及其简要的临床应用;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一些新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显像剂。第三篇为全书的核心和重点,主要探讨了常规显像剂18F-FDG在不同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8F-多巴显像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99mTc标记药物在甲状旁腺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前哨淋巴结检测、转移性骨肿瘤、小儿肝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后介绍了治疗核素131I在治疗Graves 疾病中的应用和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中的应用。
在以操作为基础的医学专业(如放射学)中,前哨事件也许就是一种操作方法被一种新的操作方法所取代。在泌尿影像学领域中也是如此。静脉尿路造影,即众所周知的“IVP”,从1929年开始应用于各种尿路疾病的检查,然而现在几乎已经接近被CT尿路成像所取代。在一些医院和影像中心,曾一度作为标准的尿路造影检查技术的排泄性尿路造影已不复存在,检查室已转为他用。 这是怎么发生的?静脉尿路造影的适应证逐个地减少;CT尿路成像目前是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多数解剖性病变的优选检查。影像学文献中无数的文章已经表明,CT对有尿路症状病人的评价不仅优于静脉尿路造影,也优于超声和MRI。应用CT检查肾脏肿块、创伤、感染及结石等疾病已有多年。由于CT技术的优选,许多问题已经用CT解决。例如,20世纪90年代早期,螺旋CT的出现使我们可以进行腹腔容积
编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CT诊断中,CT征象是基础,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才能更加准确无误。读片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CT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因为CT图像中常有不同疾病出现相似的CT表现, 而同一疾病又有不同的CT征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读片医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我们将工作中积累的CT诊断图像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对具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编写了《CT诊断与分析》一书。 全书收集300余例病例,全部有病理结果及追踪随访结果,根据每个病例的病史、CT表现和病理结果,从临床、病理以及影像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在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对广大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分子影像学:基础与应用》内容系统翔实,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可读性强,致力于描述各种分子影像技术,对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评述,可作为医学影像学学生、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相关临床医师以及不同领域学者的参考书。《分子影像学:基础与应用》将对我国分子影像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影像医学的发展和影像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子影像学:基础与应用》也将促进分子影像技术从临床前走向临床。希望通过更多临床大夫的参与,共同促进分子影像学更快速地发展。
本书是引进自Wolters Kluwer出版社的一部高质量医学影像学著作。 由于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医师不但要熟悉传统的荧光影像技术, 还要熟悉断层影像技术。影像学在胃肠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影像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医生诊断胃肠道疾病的水平显著提高。原著者汇集了一批胃肠道影像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编写了本书, 对胃肠常规影像和影像学进展进行了详细说明,对钡餐、MR 成像等内 容也做了介绍,还对胃肠道不同器官的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进行了具体阐述。书中每章章首均列有学习目标,章末均附有自测题, 书末还附有自我测评,帮助读者检验整体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