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医学专家编写,画家绘图,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本书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合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
《尤益人针灸临床经验集》共分四个部分,即尤氏传略、学术特点与临床经验、针灸在临床各科中应用、医论医话。重点内容在第二和第三章,不但介绍了尤氏在一生临床工作中总结而来的取穴、配穴、手法等独特经验,而且还选取了尤氏在临床上屡屡取效的诸多病症,记述详备,分析中肯。
本书归纳了中医针灸名家医案,并对其进行了翔实的讲解。内容包括120余位古今中医名家在针灸内科、妇科、儿科、皮外骨伤科、五官科及急症方面80余种疑难病的医案,尤其是在导读部分,将病机、施治依据及随诊情况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叙述和分析。本书医案出处经典,导读分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中医专科医师和中医入门者大有裨益。
“靳三针疗法”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医继续教育项目,被针灸界誉为“岭南针变新学派”,在外针灸界享有盛誉,为众多针灸临床工作者所崇尚并运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我发现,“靳三针疗法”并不是简单地取穴或在三穴上扎针施治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他们对“靳三针”的理、法、方、针、穴原理的理解、掌握还不够深刻和完善。作为靳瑞教授学术继承人,如果能以“靳三针”的理、法、方、针、穴原理作为重点内容,为临床针灸医师编写一部实用而有效的有关“靳三针”方而的书籍,是本人多年的夙愿。为了使海外更多的读者学习“靳三针疗法”,我们在《靳三针问答图解》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编写成本书,该书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
????岳公雷、闫冰、阚俊祯主编的《气海穴》分为三部分:上篇穴位概述,中篇临床应用,下篇实验研究。本书全面介绍了气海穴在临床各科的具体辨证使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和文献参考价值。《气海穴》可供针灸临床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包括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的取穴方法与规律、常用针术、常用针刺补泻手法、毫针的结构、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等八方面内容。
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是海上的针灸流派之一,创始人杨永璇毕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60年,为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培养中医针灸人才做出了贡献。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针灸经验选》等著作。杨氏针灸注重经络的辨证论治与脾胃的顾护并重,创立了“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在针灸临床与技术创新方面,颇有特色。《海派中医杨氏针灸》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历史回眸主要讲述杨氏针灸的缘起、传承与发展、流派影响以及杨氏针灸代表人物事略;中篇学术与临床,从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经典医案等方面系统总结杨氏针灸的理论、诊治经验、用药及技术特色;下篇介绍杨氏针灸流派发展的现状与创新,并收录传承团队的跟师学习心得等内容。
本书由我国十余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20余位针灸专家学者编写。全书共六章,章毫针技术,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各种毫针技术;第二章灸法技术,第三章微针技术,第四章腧穴特种疗法技术,第五章其他针法技术,第六章当代针灸名家技术。每一技术主要介绍其技术要领、操作规程、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为使学习者易于学习和掌握,在文字阐述的同时还配有精美的技术操作图解,可操作性较强。本书直观形象,具体明了,可供各级针灸医务工作者,针灸教学、科研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参考。
天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的一种有效疗法。它把传统的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贴敷药物刺激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疗效,具有安全简便、疗效可靠、经济实用的特点。传统的天灸在三伏天进行,并以“冬病夏治”、“春夏养阳”为依据。提倡冬天易发疾病于春夏天预防,针对治疗慢性病、虚寒病症为主。适用于都市常见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痛、胃病、腰痛风湿病痛等。
本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简要介绍了腧穴的分类、定位方法、取穴体位、主治规律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各论,按人体部位分为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六大部分取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身361个经穴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48个标准经外穴。穴位的内容主要包括取穴、记忆要点、穴位彩图和穴位示意图,并标明国际代号。
本书共分七章。章针法的起源与发展,包括针具与针法两个部分;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包括毫针形态、规格、材质、针刺前准备以及各种针刺基本操作;第三章是针刺的特殊情况处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是《内经》、《难经》以及古代医家各种针法的介绍;第七章是当代名家的针法技术,每一种针法主要介绍其技术要领、操作规程、适应证以及现代研究。本书内容详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适合中医院校学生,特别是针灸专业的学生阅读,可使其在巩固基本理论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也可供针灸教学、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简要介绍了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及常用针刀刀法,重点介绍了黄褐斑、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唇裂手术后瘢痕等22种临床常见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诊断,详细介绍了常见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针刀治疗、针刀术后康复治疗、护理及临证医案,同时介绍了针刀治疗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及针刀术后康复保健操。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清晰直观,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广大针刀临床医生及高等医学院校针刀、骨伤、中医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颊针疗法是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无痛针灸新疗法,由旅法学者王永洲教授及其团队历经25年临床实践及研究总结创立,系一全新微针体系。《颊针疗法》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系统阐述了颊针疗法的理论架构及临床操作。理论部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解剖、心理学成果,详析“全息-三焦-心身”这一本书轴心,介绍了颊针穴位、诊断、治则与操作方法。临床部分选取100余例典型病案,以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图文并茂地重现治疗过程,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数十万人次的临床观察验证表明,颊针疗法具有“取穴标准、靶点明确,操作简单,快速起效,无痛安全”的特点,对临床医生、心理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均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以中医基础为纲、针灸医学为目、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点的针灸学新著。由针灸学发展简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概论,腧穴各论,病因与发病,诊法,辨证论治概要,针刺法,炙法,拔罐法,治疗概论,治疗各论共计15章组成。为了适应海内外读者学习、运用中华针灸学理论和经验的需要,本书分别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既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对外交流、培训,也可以作为国内学者参与对外教学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学习参考书。
《针灸逢源》为清代针灸学家李学川编撰。李学川有感于当时医学界“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的现象,经过40多年的努力,于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撰成“针灸逢源”。他认为“灵枢”、“素问”书虽存,而知刺法者很少,所以集“灵枢”、“素问”,“特揭经脉、刺法诸篇,以补医林传诵所阙”。李学川发扬“内经”针灸理论裨益后学,对于振兴针灸事业有较大的影响。卷一、二“灵枢经文”、“素问经文”。系节录《内经》中有关针灸原文并加注释;卷三“群书汇粹”辑自历代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与歌赋;卷四“经穴考证”;卷五为各病症针灸取穴;卷六为各科病候及药物处方。
本书收集整理了有关肾膀胱病证的临床针灸及其综合治疗方法的宝贵经验。本书编写以病证为纲,对阳痿、遗精、早泄、男性不育、癃闭、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尿失禁、遗尿、前列腺增生、肾病综合征、肾衰竭、肾炎、肾绞痛等16种病证进行分述,总结多位医家的治疗特点及学术思想,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本书可作为临床针灸医师的参考书籍,也可供医学院校针灸和推拿专业的师生及科研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收集整理了有关肾膀胱病证的临床针灸及其综合治疗方法的宝贵经验。本书编写以病证为纲,对阳痿、遗精、早泄、男性不育、癃闭、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尿失禁、遗尿、前列腺增生、肾病综合征、肾衰竭、肾炎、肾绞痛等16种病证进行分述,总结多位医家的治疗特点及学术思想,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本书可作为临床针灸医师的参考书籍,也可供医学院校针灸和推拿专业的师生及科研人员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