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总结唐代药物学的一部名著。《唐本草》编撰时新增药物只有114种,而本书载药比《唐本草》新增药多六倍。书中收罗广博,内容丰富。明代李时珍曾评价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书于739年编成,原书早佚。本书是我国本草文献专家尚志钧教授根据《证类本草》、《医心方》诸书中所辑的本书资料,加以归类排比,编辑恢复此书旧貌。书中对每个药物条文来源均标明出处,对于辑录中诸家文字上的增减参差作了校勘,而对古本草中较生僻的地名、物名则加以注释,以方便读者。 《 辑释》基本恢复了这一唐代药学名著的原貌,弥补了佚书的空缺,而且在辑复过程中考订校正了诸书在辑录传抄中的衍误,对研究药物发展史和研究本草文献,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伤寒杂病论》是推动中医理论进步与促进临床诊治水平提高的典范与精华,也是中医工作者学习、研究及应用的重点与难点。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精深理论并使其与实践联系起来,如何将其中的辨证方法和用药原则熟练地应用到临床中去,这就是本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本书共16章,作者按照《伤寒杂病论》辨病证的基本顺序,分别以仲景原文,临床思维点拨,辨类似证,治疗方法,方药组成,用药要点,用方提示,用方比较,医案体会等版块,结合现代临床医疗实践,逐条、逐病阐述分析,旨在提示和点拨读者临床思维方法,开拓学习思路,提高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技能。本书内容丰富,条文清晰,阐释透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临床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