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为药物学总论,第二至四卷为药物各论。书中所载药物共365味,据各药药性、功效等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120种,中品药120种,下品药125种。各品又按药物的来源分类,全书载草木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对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配伍原则及应用宜忌等皆做了论述。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医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我国中药学经典名著,成为中医临床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学专著之一。 本书内容包含我们对《神农本草经》的学习、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在当今临床上运用《神农本草经》的经验、体会,可作为今人学习、研用《神农本草经》的参考。 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陈企望撰的《神农本草经注(上下)(精)》是大型中药本草学著作,载药1800余种。其核心药物来自《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730种,包括《本经》365种、《别录》365种,在书中用大号字标出,是全书的重点。本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中药师、科研人员以及药厂、中药店堂、中药制剂单位、中药植物研究者的参考工具书。书中所附宋代官绘之药图,精美准确,有实用及收藏价值。各大图书馆亦可收藏本书。以展现中国2000多年前中医药科技的伟大成就。
作者依据多年临床和中医古籍训诂经验,一致致力于复原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发展 理法方音(药) 完备的中医治疗方法。 理 依据《黄帝内经》的五音、五脏相应理论; 法 依据总结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汤液经法图 中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 音(药) 应用电脑软件生成、修饰、调节乐音; 方随法立 ,参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以及不同乐音、旋律的阴阳虚实属性进行辨证组方。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该系列择清代四大名医之一陈修园业经肯定的著作16种,由闽派著名中医临床家、医史学家重新整理点校。闽派著名中医临床医家、医史学家点校整闽派医家古籍,赋予了此套丛书双重的历史意义。 全套丛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是初学者案头所***,是中医普及教育教科书式的典范。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全书共19卷,含目录1卷,共20卷,约50万字,分八个不同篇章,分别阐述养生的理论与实践。该书从四时养生、起居饮食、运动导引、医疗保健、山川逸游、笔墨纸砚、雅趣鉴赏、花卉文艺等多方面对身心调养进行论述,融汇了经、儒、释、道、医、雅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是集明代以前的养生学大成,可谓养生佳作,其内容丰富,取材精当、论述精详,贴近生活,流传甚广,尤其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养生原则和具体养生保健方法,诠释了养生非单纯性服用某些补品或者药物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更需要将酌情将修身养性实践于日常生活当中,从根本上纠正药物延寿偏激想法,其理论和实践值得现代人养生借鉴,今予影印,扬其摄养之法,以供后世飨读。
《冯兆张医学全书》共收集清初著名中医名家冯兆张攥辑的《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三种医著。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灵枢校注》为《郭霭春全集》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灵枢》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
主张以六经辨治热病,同时何氏又是绍派伤寒的继承人,于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运用有着独到经验。
张登本、孙理军主编的《王冰医学全书》集唐代王冰所编著医学论著之大成。王冰是唐中叶著名的医学大家,里籍生平不详,号启玄子,别号王太仆,主要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问,曾官至太仆令,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经12载艰辛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告竣,勒为24卷。其问他又 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 本书系统整理辑录于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疏注,由于王冰是传承五运六气之学的*人。故本书还包括了他系统研究运气学说的相关论著,在系统整理辑录其著述的基础上,对其医学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书末附有今人研究王冰的相关论文题录。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
《皇汉医学》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如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在分述方剂时,大都以《伤寒论》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体系为主。故此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尤其是初学《伤寒论》者,参考此书则更易于了解和体会原书内容。
《养生导引法》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隋代书中主要汇集了养生祛病的导引法共29类,按病证分列为中风门、风痹门、心腹痛门、霍乱门等25门,另有补益门、老人门、五禽戏法及服气吐纳诀。前者主要用以治疗祛除各种病证及不适,后主要用强身健体,养老益寿。其中,25门祛病导引法与补益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隋代巢元方等人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他内来自于其他养生导引类著作。《卫生要术》集中编绘和记述了了五种导引功法,包括十二段锦、外功、内功、易筋经与却病延年法。其中,十二段锦应该是此书*为重要的内容,包括十二式立式动功,每一式都包括一整套的动作,配有12幅图。却病延年法:共九式,为八种立式自我按摩法加上*后一种坐式运动导引组成,配有9幅图。此外,还有 五脏辨病 一篇,简述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病理。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w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医论医话的结集,分为中医典籍研习、中医理论研讨、医籍简介、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医古籍整理、诊治随笔、医史纪略、国医学鉴、医事杂谈、题序志语等100余篇,全面反映了张灿?w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可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学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