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基础卷)》以药动学、药效学、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特点和未来热点开篇,之后介绍药动学(基本公式、分布、消除与吸收;恒速输注与多次给药和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药效学(受体结合理论与生物标志物)基本概念,并结合生理(如吸收和处置器官生理特点)和药理(如受体理论)知识,机制性阐释药动学药效学基本原理,并针对新技术(如生理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等)讲解相应基础知识和原理(如内在清除率、时间依赖性药动学、生物标志物)。
《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第二版)》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介绍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并基于 金标准 软件NONMEM系统地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文件的编辑、数据探索性分析、基础模型的建立、协变量的筛选、模型的优化和评价、模拟应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等。应用篇的个体化用药以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癫痫药物丙戊酸为例,详细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的建立、优化、评价和临床应用的完整过程。《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第二版)》新增的新药研发案例涵盖了新药不同研发时期的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建模应用场景,包括有效剂量预测、剂量调整和优化等。此外,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开展相
本书是“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中的一册,在前期《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本书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①概论和常见问题:模型辨识、优化采样设计、低于定量下限数据的分析、场合间变异模型、混合分布模型、收缩;②复杂模型:肠肝循环模型、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模型、转移室模型、效应室模型、间接效应模型;③扩展应用:细胞生命周期模型、生理节律模型、疾病进程模型、病毒动力学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介绍,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前沿理论知识。同时,本书附有“金标准”软件???NONMEM和R软件的源代码和重要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自学研习。
本书详细论述了神经精神类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DM)相关的实施流程、质量控制、给药方案设计、药动学特征、治疗参考浓度范围、TDM推荐级别及监测指征、TDM监测时机或适应证、常用的检测方法、药物浓度影响因素、TDM结果解释、药物过量中毒、基因多态性等相关内容。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随着三七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三七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三七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同时,研究还发现三七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影响糖、脂代谢等多重药理功效。本书从三七的研究概况和化学成分简述、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三七对心血管的作用、三七对脑血管的作用、三七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三七对代谢的影响、三七的其他作用、三七的副作用多个方面对三七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整合药理学是许海玉、杨洪军于2014年提出的新概念,该概念也引起了中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人员纷纷开展相关研究。本书紧跟**进展,注重原创发现,强调应用转化的原则,对中药整合药理学相关研究工作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书作为中药整合药理学的创新概念和示范应用研究专著,从中药整合药理学的提出背景、核心理论、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本书分为3部分共14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中药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概论;第3章至第9章介绍中药整合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第10章至第14章介绍中药整合药理学的研究应用。
膏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膏方在儿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方面的调养,更为明显。但是小儿的体质与生理功能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对药物容易发生敏感反应。古人对小儿用药早有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之告诫。因此对儿童膏方的运用必须要掌握好,明辨体质(包括兼症),了解年龄,抓住主因,掌握药味(剂量),正确(合理)服用等几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开处了一料好膏,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书对儿童十二大类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其他类病证均有代表性医案,予以阐述,并对儿童膏方特点、处方原则、适应症无不细备。在膏方医案中,既有病史简述、治
本书剖析了药师深入临床实践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第1章为总体介绍,第2章至第7章分别介绍了药学会诊、药学监护、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评价、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检测、临床用药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其典型案例分析。分享的案例共57例,其中药学监护18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及抗凝等治疗的药学监护,药物不良反应18例,药物评价11例,药学会诊4例,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检测4例,临床用药决策系统的开发2例。
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共13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进展、药物代谢和药动学基本理论及药品审评指导原则的要求,然后叙述了相关的体外试验、动物体内试验和临床试验内容,进一步具体介绍了代谢产物鉴定、生物样品定量分析和放射性药物代谢研究技术,最后4章展示了作者团队针对20余种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五官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介绍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并基于“金标准”软件NONMEM系统地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文件的编辑、数据探索性分析、基础模型的建立、协变量的筛选、模型的优化和评价、模拟应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等。案例介绍中以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癫痫药物丙戊酸为例,详细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的建立、优化、评价和临床应用的完整过程。此外,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书中附有丰富的代码,并介绍了分析计划书示例、群体药动学研究报告的大纲示例及研究论文的撰写和示例,NONMEM的常用辅助工具和供拓展学习的定量药理学资源网站等。
本书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全球快速发展的新药研究和药物化学的学科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将药物分子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同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容易把握和领悟新药研究全貌与内涵;增添了结合动力学原理的分子设计内容,突出讨论了药物驻留在靶标分子上的时间对药物作用的持久性、选择性和作用强度的重要意义;增添了干扰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药物设计内容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为创制治疗疑难重症(如癌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提供了基础性技术知识;系统讨论了“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反映了近年来长足的进步,在内容上作了进一步扩充;从成药性的视角充实了近年来发展的药物成药性的设计和优化;此外还引进了10余个新药研发的范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读者扩大了视野。第四版还对部分比较成
本书内容共分为九章两大部分 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其中传统研究涉及何首乌的本草考证,栽培、采收与炮制研究,传统功效与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包括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与机制、毒理作用、药动学以及产业化现状与前景。由此,通过对何首乌的传统与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为深入研究以何首乌为例的补益类中药,挖掘整理武当道教医药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其中何首乌的产地、炮制与质量,降脂、抗癌的活性、毒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融入了编者团队多年的研究积累。 本书可供中药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网络药理学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其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该学科既体现了疾病和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趋势,又符合中医药的整体思维与实践,为系统理解药物和疾病相互作用机制、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等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有望促进中西医药研究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发展,推动建立“下一代药物研究模式”。 本书以“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为主线,全面阐述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历程、网络靶标核心理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实践流程。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网络药理学概念与理论以及发展历史;第2、3、4章分别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网络药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常用数据库与
本书在上一版基础上加入了第3章精准医学的应用与挑战,对临床治疗和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在第4章中在保留原有编写格式的基础上对132种国内上市的精准治疗药物的基因相关信息和临床用药指导进行了更新和补充,第5章增加了精准用药典型案例为标准化临床精准药物治疗提供范例。本书介绍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和演进,常用药物基因检测技术,PharmGKB数据库收载的199种精准治疗药物汇总,以及目前国内上市的20余种精准治疗药物的基因相关信息、临床用药指导和临床应用案例,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已经在我国上市的精准治疗药物以及成熟的国际资讯,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订精准的治疗方案。
本书以儿科西医疾病分类为纲,如口腔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神经疾病、泌尿疾病、血液疾病、夏季疾病、小儿杂病、新生儿疾病、外感及传染病用方等;以中医病证分型为目,如将口腔疾病分为心脾积热证、虚火上炎证、瘀热灼腐证、寒热夹杂证、阳虚证、寒瘀夹杂证、痰瘀夹杂证等;以选方用药为细则,如运用麻黄汤、金沸草散、三拗汤、葱鼓汤、华盖散、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止嗽散、定喘汤、黑锡丹等辨治肺寒证之间同中之异的中医思路、方法与实施技巧。撰写此书将纲、目、细则相互融为一体,彰显辨治儿科病证之优势及特色;全书主题突出,思路明确、引导同中求异,择优选方的基本方法,强化探隐索微,入细入微的辨治思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中国中草药三维图典》共分四册,本书为第2册,共收录212味常见中草药。为了多维度、全方位地反映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药材鉴别要点,配有多角度拍摄和手绘的710余幅彩色图片;为系统反映中草药应用,本书还编排了各品种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等内容。 原动植物图、手绘图和药材图三图合一,联袂呈现, 三位一体 是本套书的*特色和国内独创的表现形式。拍摄的植物彩色图片,生动地反映了植物不同生长期的原貌;植物科学画师在植物生境现场观察、解剖后描摹,为原植物进行 写真 ,制作标准图片,艺术地再现了中草药的风貌;高清晰度的药材图片,科学地呈现了药材的显著鉴别特征。 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植物野外观察爱好者和植物手绘人员使用。 本套书特色 形式首创:原动植物图、手绘图和药材图联袂
本书着重介绍的国家基本药物经过精心选择,以2017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兰本,参照了2015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照*版本的《新编药物学》,并结合临床进行了筛选处理。本书刻意求精、求新、求实、求是,力求有所特色。本书*的特色就是绝大部分药物都编写了歌谣、歌诀、要诀,遴选的每一种药物均为清一色六句歌诀,内容包括作用、用途与不良反应三方面。力求厚积薄发、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提纲挈领,读来琅琅上口,生动活泼,便于记忆与掌握。并附图与表格若干,旨在图文并茂、辞约意丰、言简意赅、丰富多彩。便于读者对比分析,广开思路,有益于开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增强理解和记忆。
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来在中药药理现代化研究和药物创新方面工作的总结。内容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生动,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对从事中药现代化(包括西药)研究的科研人员和药学领域的研究生均是一本非常有益的参考书。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共36章。1.基础部分,共20章。主要是我本人及我指导的研究生在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时,追踪国内外有关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所撰写的文献综述,作为立题依据。内容主要有: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氧自由基、氮自由基(NO)及抗氧化,肿瘤多药耐药(MDR),肝药酶,等等;2.药物部分,共11章。主要总结五味子的药理、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叶抗氧化的研究、环状番荔枝衍化物FLZ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异丹叶大
头面部修复整形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领域, 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神经外科等,其不 仅关乎患者的生理健康,更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从医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头面部修复整形的发展离不开医学 科技的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面部修复整形的手术方 法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使手术效果更加自然、安全、持久。同 时,非手术技术也不断涌现,如激光、注射等,为头面部修复整形 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修复整形的发展与人 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 况下,头面部修复整形成为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同 时,不同文化背
2021年,琼海市中医院妇科被遴选为海南省临床医学中心(中医妇科)建设单位,其后成为海南省中医优势专科集群(产后康复)牵头单位,将热带地区的南药黎药对中医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作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故此,《南药治疗妇科类疾病方剂集萃》以槟榔、巴戟天、益智仁、砂仁、豆蔻、何首乌、鸡血藤、高良姜、胡椒、沉香、藿香、檀香、安息香、降香、莪术15味妇科常用南药为纲,本着吸取精华、注重实效的原则加以归纳整理,选取了历代医著中的妇科常用方剂1079首,按方名拼音顺序予以排列。该书力求选方博而不杂,内容简明扼要,方切实用,并邀请深研方剂及临床多年的专家学者对部分重要方剂分析撰写方解,以备临证参考。同时,为更好地展现每味南药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情况与特色,保留不同章节中的重复方剂,对同一章节内的同名异方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