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本书概述了药物设计中人工智能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内容涵盖药物发现与开发、计算化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药理学等多个交叉领域。本书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对传统药物设计方法的加速和革新,包括基于结构和配体的药物设计、增强和多目标从头药物设计、从头分子生成、靶点结合活性与结合预测、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性质、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药物毒性预测、精准医疗、化学合成路线预测、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对未来药物研发的影响。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前沿、策略与应用实例》由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药性评价部著,本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分子实体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及前沿进展,主要阐述多种新分子实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研究策略;第二部分为疾病领域治疗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阐述多个疾病领域药物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挑战和策略;第三部分为前沿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及应用策略,从体外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产物鉴定及结构优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受试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分析等角度介绍了常规及特殊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研究内容、挑战、策略并分享了应用案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古德曼 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由世界知名出版公司McGraw-Hill公司出版。本书自1941年首次出版以来,70多年来持续修订和再版达13次,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全球药理学的 蓝皮圣经 。本书第13版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精心平衡,反映疾病药物治疗*研究和发展,从而引导药学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清楚地了解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必需药物。本版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领衔的编译团队权威解读。
本书是国际知名药物化学专家,美国普渡大学Arun K.Ghosh教授和意大利锡耶纳大学Sandra Gemma教授合著的《基于结构的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的中译本。Ghosh教授曾在美国默沙东公司从事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他设计研发的抗艾滋病药物Darunavir已经FDA批准上市,为治疗艾滋病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本书凝聚了作者及其所领导实验室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回顾了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历史之后,作者阐述了基于结构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方法,以近年在欧美上市的经典药物为例,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了其研发历程。本书内容丰富,除了介绍药物研发理念、工具,还借助生动的研发实例进行阐述,使得药物研发的精彩和艰辛跃然纸上,同时作者还附上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以飨读者。
《药物早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药物早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原则与实施细则的专著,共分13章。第一章总论详细介绍了早期临床试验的概念、发展历程、风险评估方案、特殊诊断制剂应用、不良事件判断标准及心脏安全性评估等内容。第二~十三章分别对治疗白血病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风湿免疫药物、神经与精神类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抗感染药物、靶向药物、吸入药物、中药及儿童药物的早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及安全性评估方法、标准进行了介绍,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快速查阅。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外科皮肤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药动学-药效学(PK-PD)主要探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者阐述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后者阐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探讨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变化及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解释作用机制、优化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本书上篇先概述PK-PD,然后介绍非临床PK-PD、临床PK-PD、PK-PD数学模型、生物大分子药物PK-PD和中药PK-PD。各章以方法学介绍为主,附带实例。下篇为各论,介绍抗感染药物等各类治疗药物PK-PD。各章介绍PK-PD研究设计和实施、PK-PD分析,通过实例阐述如何开展PK-PD研究。
本书从原料药、药物产品、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毒理学及知识产权五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早期药物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原料药工艺放大、杂质及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GLP毒理学研究,以及候选药物溶解度、晶型、盐形和制剂等诸多关键要素。此外,本书还详细论述了药物合作研究、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经验及策略。本书作者大多具有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的多年工作经验,编写中除了阐述原理,分享经验外,还辅以生动形象的研究实例。
刘昌孝院士组织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经过两年的精心笔耕,顺利完成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一书的编著任务。本书重点从抗体药物所特有的靶向性、免疫原性和临床安全性出发,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借鉴。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共分22章。总论部分7章,主要阐述抗体药物的研发思路与成药性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各论部分15章,分别从药物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药理学与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免疫原性、临床耐受性与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对不同类别的治疗用抗体药物的基础
《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研究技术与应用卷)》系统介绍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及在临床新药开发和精准用药方面的应用,分为研究技术篇和研究应用篇。研究技术篇针对临床药理学研究具体问题[药物检测,药物吸收、分布、代谢、转运、排泄(含物质平衡研究),药动学药效学内外部影响因素(药物基因、特定人群和药物相互作用)],重点阐述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结合*新国内外指南介绍其设计要点和特殊考量,并对未来潜在的新技术进行简介;针对治疗性蛋白和基因与细胞治疗新模式药物,重点阐述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特殊考量和现有挑战;并介绍定量药理学研究、临床试验模拟研究,以及六种新技术(如分子影像学、类器官、真实世界数据、可穿戴设备等)原理。研究应用篇针对临床新药开发和临床精准用药分步骤阐释研究
本书共八篇,总论、神经精神药理学、肿瘤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代谢性疾病药理学、心脑血管、病原微生物药理学、精准药理学。第一篇:总论,介绍:药理学概述(历史与展望)、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药效学基础、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表观遗传药理学、药理学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计算药理学。第二篇:神经精神药理学,介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理基础及药物、精神药理学、癫痫病与疼痛、神经免疫药理、行为药理学原则。
本书介绍了实验动物主要器官和组织发生的自发性、药物引起的毒性组织病理病变,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造血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神经系统、眼、骨关节肌肉等在内的自发性和毒性改变,也包括部分疾病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着重介绍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内有1800余张高质量病理图片。本书写的是病理形态的内容,看的是有特色的病理图片,分析的是病变之间的关系,联系的是临床病理生理的变化数据指标,重点解决的是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准问题。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心血管神经精神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是由多位活跃在中国、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药物代谢学家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撰写的。本书包括四个部分,A部分为读者提供了ADME概念的概述和当前的研究主题,包括在药物发现和开发研究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转运体,活性和毒性代谢物,建模和模拟,生物药及个体化给药等内容。B部分描述了ADME研究的系统和方法;这些包括ADME筛选技术,渗透性和转运体研究,药物跨体内特殊屏障如血脑屏障(BBB)或胎盘屏障的分布,细胞色素P450(CYP)抑制,诱导,表型分型,用于研究代谢和转运体的动物模型以及胆汁收集,等.
本书不仅包含了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近30年来的重要发现和进展,也展现了编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这些内容对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工作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新及完善心脑血管药理学知识有参考价值,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选题和创新性思维也有所帮助。
这是一部生物药品开发领域的著作,收集了质量源于设计(QbD)在生物药品中的广泛应用的讨论和实践案例。对于那些仍然不清楚其商业价值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生物药品的生产过程将使其认识并接受这种增强方法。其风险、科学和工程都比我们行业的其他领域更容易理解。自由度是可控的。QbD 原则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说是精心策划和执行开发项目的关键成果,包括实时发布的测验机会。本书共二十八章,围绕QbD在生物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涵盖了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设计以及液体和冻干形式制剂的研制。
《药物与男性生殖》由埃尔马 Z.德罗布尼斯博士和阿贾伊 K.南贾教授共同主编,书中首先概述了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的机制,随后按照药理作用类别完整回顾了已知对男性生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药物与男性生殖》主要通过文献综述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相关的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将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信息汇总,为药物替代选择提供参考。 《药物与男性生殖》的特点是基于现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数据,总结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育龄期男性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药物与男性生殖》回答了 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是否产生影响,如何影响,替代药物选择 等具体问题,可以改善辅助生殖医师临床用药的困境,同时可以为其他专科医师和药师在医疗实践中提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