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1500多种中草药,配有植物、动物彩图近3000幅。正文内容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部分,植物类中草药按照原植物科属分类,每种中草药均按照科属、识别、药用的顺序进行文字介绍,药用部分包括药材采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为便于读者快速通过植物花果特征锁定中草药原植物,本书将700多幅植物花图按照花色、花形、花序分类排序,编为看花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将400多幅植物果实图按照浆果、梨果、颖果等分类排序,单独编为看果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医师、基层医师、全科医师、药师、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收录较常用、功效较确切的中草药700多种,按照中草药主要功效分类编排,共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其他等二十一大类,每一类再分为多个小类。每种中草药按别名、来源、原植物、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顺序阐述,并配有精美、清晰的原植物、动物和药材彩图。本书适合临床医师、药师及中医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中草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随着三七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三七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三七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同时,研究还发现三七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影响糖、脂代谢等多重药理功效。本书从三七的研究概况和化学成分简述、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三七对心血管的作用、三七对脑血管的作用、三七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三七对代谢的影响、三七的其他作用、三七的副作用多个方面对三七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膏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膏方在儿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方面的调养,更为明显。但是小儿的体质与生理功能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对药物容易发生敏感反应。古人对小儿用药早有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之告诫。因此对儿童膏方的运用必须要掌握好,明辨体质(包括兼症),了解年龄,抓住主因,掌握药味(剂量),正确(合理)服用等几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开处了一料好膏,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书对儿童十二大类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其他类病证均有代表性医案,予以阐述,并对儿童膏方特点、处方原则、适应症无不细备。在膏方医案中,既有病史简述、治
《方药量效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本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中医临床各方面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全书内容分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了方药量效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专辟章节详细探讨了用量策略的临床实践,并附多家医案以飨读者。
《吸入递送技术与新药开发》,由Wilkey-blackwell出版,系统介绍了从呼吸系统结构,吸入药物沉降机制,颗粒物清除机制,不同剂型吸入药物特点,吸入药物制剂要求,吸入新技术新方法,粒径检测方法与要求,药物开发要求,生物气溶胶药物开发,吸入药物规格等内容,是吸入药物开发研究者的参考书籍,填补国内空白。
本书作为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个性化药物 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 的研究成果之一,首次从文献情报角度对个性化药物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相关的政策、研发现状等内容进行一一梳理。重点剖析了近年来FDA批准的个性化药物的研发链,并详细描绘重大疾病领域个性化药物专利地图全景,突出了药物的个性化特性、知识产权结构、核心技术等关键点。个性化药物研发模式是继基于疾病表型和基于疾病基因型研发模式之后的第 三种研发模式,是未来十到二十年国际上必将广泛采用的新药研发模式,已成为 各国竞相布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个性化药物核心内涵是,针对患者人群的个性 基因特征,对 敏感人群 进行精准制导式的个性化治疗,实现对 有效患病人 群 疗效高、安全性好的治疗目标。精准医疗的实现与个性化药物研发及药物个 性
生物类似药在中国刚刚起步,随着一些销售份额高的生物药专利逐渐到期以及中国相关政策的快速完善,近些年国内诸多企业在此领域也有了巨大进展。 《生物类似药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是我国首本生物类似药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的专业书籍。 《生物类似药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原著者是统计学家,但撰写角度又是从生物制品和化学药品的区别出发,详细阐述了政策监管要求、生物药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相似性判定准则等统计概念,深入浅出。 此外,《生物类似药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的译者涉及监管、审评、统计和药学等多个专业,并在翻译过程中与原著者多次沟通。 《生物类似药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通俗易懂的专业译著,将为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过程执行和*终分析提供指
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共13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进展、药物代谢和药动学基本理论及药品审评指导原则的要求,然后叙述了相关的体外试验、动物体内试验和临床试验内容,进一步具体介绍了代谢产物鉴定、生物样品定量分析和放射性药物代谢研究技术,最后4章展示了作者团队针对20余种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五官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介绍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并基于“金标准”软件NONMEM系统地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文件的编辑、数据探索性分析、基础模型的建立、协变量的筛选、模型的优化和评价、模拟应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等。案例介绍中以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癫痫药物丙戊酸为例,详细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的建立、优化、评价和临床应用的完整过程。此外,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书中附有丰富的代码,并介绍了分析计划书示例、群体药动学研究报告的大纲示例及研究论文的撰写和示例,NONMEM的常用辅助工具和供拓展学习的定量药理学资源网站等。
本书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全球快速发展的新药研究和药物化学的学科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将药物分子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同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容易把握和领悟新药研究全貌与内涵;增添了结合动力学原理的分子设计内容,突出讨论了药物驻留在靶标分子上的时间对药物作用的持久性、选择性和作用强度的重要意义;增添了干扰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药物设计内容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为创制治疗疑难重症(如癌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提供了基础性技术知识;系统讨论了“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反映了近年来长足的进步,在内容上作了进一步扩充;从成药性的视角充实了近年来发展的药物成药性的设计和优化;此外还引进了10余个新药研发的范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读者扩大了视野。第四版还对部分比较成
网络药理学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其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该学科既体现了疾病和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趋势,又符合中医药的整体思维与实践,为系统理解药物和疾病相互作用机制、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等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有望促进中西医药研究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发展,推动建立“下一代药物研究模式”。 本书以“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为主线,全面阐述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历程、网络靶标核心理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实践流程。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网络药理学概念与理论以及发展历史;第2、3、4章分别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网络药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常用数据库与
本书以儿科西医疾病分类为纲,如口腔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神经疾病、泌尿疾病、血液疾病、夏季疾病、小儿杂病、新生儿疾病、外感及传染病用方等;以中医病证分型为目,如将口腔疾病分为心脾积热证、虚火上炎证、瘀热灼腐证、寒热夹杂证、阳虚证、寒瘀夹杂证、痰瘀夹杂证等;以选方用药为细则,如运用麻黄汤、金沸草散、三拗汤、葱鼓汤、华盖散、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止嗽散、定喘汤、黑锡丹等辨治肺寒证之间同中之异的中医思路、方法与实施技巧。撰写此书将纲、目、细则相互融为一体,彰显辨治儿科病证之优势及特色;全书主题突出,思路明确、引导同中求异,择优选方的基本方法,强化探隐索微,入细入微的辨治思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将以核酸(DNA和RNA)与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分专题介绍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核酸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新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生物微量热技术、细胞高内涵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结合常规的、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波谱学技术如多维核磁共振和激光拉曼谱学技术进行系统的介绍。总之,本书无论从研究内容上还是方法学上都力求反映当代这一领域*研究进展,其中很多是编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关于研究“抗肿瘤抗病毒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共价结合的烷基化试剂与DNA作用的分子机制、稀土元素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小分子干扰RNA的作用途径与机制、凝胶阻滞实验研究小分子与DNA的结合对DNA与蛋白质结合的影响等内容。本书适合从
本书是一本全面而系统阐述中国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等研究的专著。鉴于藤黄属植物已有的和潜在的药用价值,本书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种类、资源分布、应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编著成书,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适合致力于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致力于中药和药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教师、研究生以及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研究人员阅读。
《中国中草药三维图典》共分四册,本书为第2册,共收录212味常见中草药。为了多维度、全方位地反映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药材鉴别要点,配有多角度拍摄和手绘的710余幅彩色图片;为系统反映中草药应用,本书还编排了各品种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等内容。 原动植物图、手绘图和药材图三图合一,联袂呈现, 三位一体 是本套书的*特色和国内独创的表现形式。拍摄的植物彩色图片,生动地反映了植物不同生长期的原貌;植物科学画师在植物生境现场观察、解剖后描摹,为原植物进行 写真 ,制作标准图片,艺术地再现了中草药的风貌;高清晰度的药材图片,科学地呈现了药材的显著鉴别特征。 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植物野外观察爱好者和植物手绘人员使用。 本套书特色 形式首创:原动植物图、手绘图和药材图联袂
新版《应用分子药理学》从**版的共十四个章节增加到二十四章,使内容更加完整、系统;包含了分子药理学的总论,如受体、离子通道、信号转导系统的分子水平调控等;以及神经、精神系统药物,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调血脂药物,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药物,抗炎免疫、抗肿瘤、抗菌、抗病毒药物的分子药理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根据临床需求和目前医药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这一版中加进了抗组织纤维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即主要为抗体药物的设计、药理学作用及机制的新的内容。同时这一版也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减,如去掉了生殖激素类药物一章,将单独P-450一章合并为药物代谢酶与转运蛋白调控及分子机制等。
本书重点论述了近十年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和新进展;总结了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木脂素和香豆素、鞣质、皂苷、萜类化合物、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及结构特点;介绍了药用真菌、海洋生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近况以及天然药物生物合成及其方法;叙述了*发展起来的高效、快速、天然产物样品的高通量制备技术,核磁共振谱、质谱、X 线衍射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目前形势,提出当今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高级研究人员不仅要熟悉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结构解析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应努力掌握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类似物合成以及有效成分的半合成和全合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书中编入了“天然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及其常用有机反应”和 “天然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