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發現針灸經脈及建立理論? 針灸在面對強勢西方醫學的挑戰下,有什麼重大變革? 本書展現了近年來流行的跨領域合作研究方式,以醫學理論搭配歷史學研究方法,激盪出醫療史的新視角。作者透過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典籍,重新闡釋傳統針灸的概念理論,以理解不同時代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針灸理論的發展,並進一步以重要人物為主軸,審視針灸及中醫將如何突破傳統並融入西方醫學觀念。
換一種思考方式,就換一個世界。 二十世紀最懂思考的兩位哲學家, 率先發問:「你真的懂活嗎?」 胡塞爾名言 / ★「經由孤獨,一個人才成為哲學家。」 ★「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 ★「我們切不可為了時代而放棄永恆。」 海德格名言 /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裡,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裡。」 ★「一朵花的美麗在於它曾經凋謝過。」 ★「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到底這對師生之間有怎麼樣的糾葛?他們又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觀看的方式? 本書將層層剖開海德格的哲學觀,直抵現象學核心,一本書、一種思考方式、一個新世界將在你眼前展開。 海德格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其《存在與時間》一書更是引領現象學開啟一個新的境界。想要了解海德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乃至於自然科學等許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易經》也是一部結構和表達方式十分特殊的哲學著作,它由卦形符號和多種文辭所組成,並用取物象徵的手法來揭示義理,形式簡約,意涵卻無比豐富,因此閱讀與理解都有一定的難度。本書旨在幫助一般讀者讀懂《易經》,了解《易經》,除書前詳盡的導讀外,每卦之前有「卦旨」提示全卦大義,每段文辭後有「章旨」簡要解說,注譯並力求淺顯易懂,是您研究《易經》的最佳入門讀本。
尸子,是商鞅變法的得力顧問。商鞅作法自斃,促使尸子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進而發現了其中的不足與弊害,遂起而破除學派壁壘,摒棄一家一派之偏見,以更高一層次的立場,宏觀而客觀公正地看待各家各派的長短曲直,以各家之長,融為一體,著成《尸子》一書。今本《尸子》殘缺,全貌已不可復睹,然所剩殘篇已足窺見其綜合各家所長之特色。本書考訂以得原文之真者為準,而不拘於一家,並力求注釋與語譯淺白易懂,以供讀者大眾參考研究之用。
~佛與佛教的世界,完全解析~ 認識佛像的辨別方法與佛祖們的根源 習得正確參拜法,令功德更圓滿! 日本的佛教信仰,宗派各異,遵循的經典也不同,但大體可視為大乘佛教的一支。 佛教*初起源自古印度,經歷多次內部分離後,約於西元一世紀的貴霜帝國時期,大乘佛教誕生了。「發願帶領眾生一同開悟」的大乘佛教,經由中亞、中國與朝鮮,傳入日本。 可以說,認識日本佛教,同時也能拓展我們對於佛教世界的認知邊界。 本書根據佛教位階,將眾佛分為四大類,依序為*高位的【如來】,佛的見習生【菩薩】,以忿怒相渡世的【明王】,以及擔當佛的保全的【天部】,*後納入同樣廣為信眾崇拜的開悟**者【羅漢與高僧】。分門別類,總計介紹超過70尊的佛祖,講述眾佛成為佛的緣起故事。 書中更搭配精美插圖,生動刻劃出更具人性的佛
《無量壽經》所說的無量壽,即是諸人的自性法身。自性法身,不生不滅,永恆常在,故名無量壽。法藏比丘,即是諸人的始覺。無量壽佛,即是諸人的本覺。始覺歸向本覺,即是法藏歸向自性。《新譯無量壽經》一書,遵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一宗旨,詳細地闡釋了《無量壽經》的深層含義。
本書為作者近十年來﹐所發表的尚書論文總集。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為通論﹐探討一些有關尚書的問題。下編為分論﹐就著古文尚書二十九篇原典內容﹐立綱分目﹐作深入的報導﹐目地在使這一部十籍本有的功能﹐很清楚地 展現在讀者面前。時代雖在不停地進步﹐然而這部古籍﹐就其價值說﹐卻不因此稍有褪色﹐更沒有所謂的「不適應症」。相反地﹐它正是醫治當今社會病態的良方﹐可說「其命維新」。因為﹐它具有自我修為的內省、治世任人的明 察、倫理孝道的惇敘、美風善俗的陶養﹐以念「柔遠能邇」的政治理念...﹐凡此﹐皆為顯而易見的功用與價值。欲善盡國民職責的人﹐不可一讀此書。
「求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重要特徵,而《知識論》就是人類這種求知活動的菁華。 什麼是知識的本質? 眼見為憑是否保證了知識的正確性? 夢中場景可以成為知識嗎? 真正的知識要如何證明呢? 本書除了介紹西方傳統的知識論之外,著重在解說當代英美哲學界在知識論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發展,並引進認知科學以及科學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以輔助並擴充對於知識論各項議題的掌握。
內容簡介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 19 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