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選輯作者近十五年來的主要論文十三篇。作者以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和理論勇氣,在中國大陸特殊的年代裏,從考證孔子儒家之儒的形成開始,逐一辨析《莊子?天下篇》的思想史方法論意義、荀學體系結構、張載「關學」思想流變、朱子的「聖賢」人格理想,以及哲學史「方法論原則」、中國現代化與中西文化諸問題,並揭示古今中國知識份子既追求獨立的純學術研究,又胸抱強烈的現實關懷這一「永恆情結」之真締。論證精當,文筆典雅,值得一讀。
佛國記》是東晉高僧法顯記述其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經歷與所思所感。書中不僅包含法顯西行艱難歷程的描述,也詳細記錄了五世紀初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經濟和地理情況,更突顯許多不惜身命、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千百年來,《佛國記》作為佛教史籍不僅鼓舞、堅定了後人的佛教信仰,更為可貴的是,它對歷史事件和自己所見所聞的忠實記錄,早已成為後人研究這一段歷史和地理的寶貴資料。
在傳統中國婦女受盡禮教欺壓的印象下,很難想像明清時期的婦女竟可過著这样的生活。無論是流行時尚的服飾妝扮、精緻可口的美味佳餚,甚至出外遊山玩水、廟會進香,都成為當時江南婦女生活中精采的一部份。不僅限於富貴人家,中產之家也起而效尤,爭相比美。 婦女超越生理基本需求的消費,代表明清時期婦女收入和經濟力的提升,而晚明的情欲觀,正好提供人們追求感官欲望的合理化基礎與動力。情欲觀帶動情色產業的興盛,妓女成為流行時尚的代言人。婦女的消費也衝擊了兩性關係,明清的士大夫對此提出許多批評,其中夾雜著性別偏見,甚至以法令嚴格規範婦女的消費。本書從消費的角度,重新觀察明清婦女的生活、地位及其對當時產業的影響,期望能予讀者明清婦女另一面貌。
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我國自秦以後,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簡單言之:則對於宋明理學之ㄧ大反動,其動機及其內容,皆與歐洲之「文藝復興」絕相類。 清代是中國學術思想上一個獨特的學術環境。啟蒙運動、經學注疏、金石、校勘、輯佚工作、今古文之辯,提供了在政治上無法獻力的知識份子,一個豐富且具科學精神的學術舞台,這種官民致力於學術運動的精神,將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帶領至輝煌的境地。本書是第一部對清代學術作系統考察的著述,從史、文、哲及自然科學多方面,全面而詳盡地闡述當中盛衰起落、新舊思潮及主要人物,讓我們暸解清代在學術上今古齊鳴、融合中西思潮的盛況,與其政治及民間的社會思潮環環相繫。
文字未造,先有語言;語言未興,先有聲音。語言藉聲音以見意,文字又本語言而創製。故文字乃可見之意義符號;語言則為能聞之意義符號。二者均所以表現個人之思想,而達成傳播之要點。是以形音義三者,有不可分割之關係,而聲音實莞其樞機。治聲韻學者,既需研究聲音之本質,以見其固定性;又當察字音之遷流,以明其變動性。本編兼苞並重,冀能發揮聲韻學之功能,為治語言文字及讀古今典籍者,奠其初基,導夫先路。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貴族沒落民間,使學術思想漸趨普及而造就熱絡的學術氣氛,加上各國競爭激烈,才智之士爭相提出富國強兵之說,令後世景仰的百家爭鳴勢業已形成,而這尤其集中展現在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術活動中。 這是一部結合稷下學者著述的論文集-即《管子》一書,尤能表現出稷下百家交會之思想型態。此書融會各家學說,並收錄了不少黃老思想的篇章;其中《管子》四篇(〈心術上〉、〈心術下〉、〈內業)、〈白心)〉更是黃老思想的代表作。作者藉由注釋語詮釋,重新發掘出管書的歷史與哲學意義,足以讓世人一窺黃老思想在戰國時期的新風貌。
一塊金牌的出土,如何終結幾百年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點? 又是怎樣的一塊金牌,同時改變三個人的歷史定位── 美洲新大陸真的是哥倫布發現的嗎? 「坤輿萬國全圖」確實是出自利瑪竇之手嗎? 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鄭和,才是海洋大業的總舵手?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是六百年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 四百年「西學東漸」的驚堂木! 歷史真相未必是眼見為憑 歷史事實未必是白紙黑字 透過爬梳史料碎片,驗證典籍的缺口,補足世界大歷史疏漏的系譜 李兆良繼《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專著取得一家之言後,再度從一枚偶然獲得的明朝金牌,意外發現鄭和的大航海才是開啟中美兩洲的經貿、文化的第yi人,而非歷史課本言之鑿鑿、光環高掛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有了《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