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对地理学各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回顾总结并力图科学地评价中国地理科学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研究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进行国际比较,明确国家战略需求,展望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几年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前景,提出学科发展的对策意见和建议。初稿形成后,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召开了学科发展讨论会,对课题组提交的学科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和学科发展综合报告进行了研讨,并组织了学科发展征文。 本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四个专题报告。四个专题报告的分工,涉及对地理学学科结构的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经典的自然博物科普书,包括《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 的世界》,也是BBC标杆记录片同步书,入选《 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被科技部评选为“2019年全国 科普作品”之一。 三本书结合科考队的探险经历与故事,分别从地球、海洋和动植物的角度,呈现丰富多彩、全面动人的自然博物知识。遥望星空,向往海洋,探索生命,人类的浪漫不止于此,也永无止境。 其中《地球:行星的力量》讲述了BBC运用 拍摄科技,历时3年,远赴世界各地,探索地球如何运转的科考经历。书中逐一介绍了塑造地球并维持生命的五种力量:撞击、火山、大气、海洋和冰川,用令人震撼的图片和科学发现,诠释关于地球的诞生、生命和未来的史诗故事。 《海洋:深水探秘》讲述了一支由海洋考古
本书介绍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研究领域内近年发展的数据同化、构造成像和数字模拟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应用实例。全书共七章,由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从事地震前沿研究工作的人员撰写而成。内容涵盖: 数据同化概念在地震学中的拓展和应用,全波形三维构造成像(full waveformtomography),介质全物理属性和震源机制反演方法; 非均匀介质中衍射波和散射波单返程传播算子(one—returnpropagator)方法,适用于复杂构造成像;断裂带圈闭波(fault—zone trapped wave)或称导波(guidedwaves)方法,高精度确定断裂带岩石共震破裂程度和空间尺度以及震后愈合的时间关系; 强震动态断裂过程和震源特性模拟合成的有限元方法平行计算技术(hybrid MPI/OpenMPapproach,sophisticated finite-element method algorithmEQdyna),评估地下构造和地面结构抗震的非线性响应和破坏程度; 震区内应力
本书以化算法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同时介绍了正演算法及数学基础知识。本书包括一维搜索和梯度类算法、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数学地质中常用的克里金法和随机模拟法。对于每一个算法,都详细介绍基本理论、解析算例或应用算例、MATLAB程序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对于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算法,作者也做了经典算法及改进内容的介绍。本书是一本科研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反问题学习的简明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是本将李群分析应用于深海内波的传播,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深海非线性波的相互作用的著作。《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李群分析来探究深海波动问题,书中提供了非常灵活易懂的内容,涵盖多个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利用李群的对称性分析研究非线性物理问题。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可供对利用李群分析研究物理、工程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专家及教授参考,也可作为应用数学、物理及工程学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对称性应用课程的教材。
本书是关于大洋中气候变化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专著,其中包括:海水热力学、等密度层分析和海洋中的气候变化。传统的海水热力学分析是基于温盐图,本书用位密度和新引进的位涩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正交曲线坐标。这个新的密涩图是一个距离空间,因此,点与点,点集与点集之间中可以严格地定义距离。海洋学中传统的等密度面分析法进而推广到等密度层分析法,海洋中的气候变化可以分解为起伏、拉伸和变涩模态。本书为海洋中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一整套的分析工具,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汶川地震后,作者曾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和调研,协助当地开展建筑鉴定与加固工作,在工作中获取了宝贵的手资料。本书是作者在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图片对建筑震害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为达到使灾后建筑加固工作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便于保证工程质量、合理控制造价、缩短设计周期和利于技术监管的目的,编制了灾后建筑加固通用图集,并对加固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文字精练、图文并茂,对汶川地震灾后建筑加固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供建筑抗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研究人员及建筑加固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处委托,地球科学研究机遇促进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研讨访谈、文献调研等各种渠道,总结提出了地球科学的十年(2020~2030)发展战略,确定了 12个优先科学问题,涉及地磁、板块构造、关键元素、地震、火山、地形、关键带、气候、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等各个方面,还明确了为解决这些优先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仪器设备、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以及在科学项目与基础设施上可以开展广泛合作的相关机构。
地震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地震500万次。1900年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每年约8次,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林火灾等总人数的54%。地震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灾难。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震级为8级,87419人死亡或失踪,汶川成为一片废墟。抗震救灾成为首要任务,关于抗震救灾的建议层出不穷,但其中部分观点是错误的,有可能给地震中的民众带来灾难。 本书主要探讨地震灾害对策。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和如何阅读本书;2~7章分别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灾害救援、灾后重建;第8章为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涉及到地震、工程建设、医疗、社会科学、法律、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等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等分册。其中,地理
《地球与环境(全彩)》内容简介: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倾力合作,陆续推出《科学新探索》丛书,《地球与环境》正是该丛书的第四本书。本书从地球生命之初的精彩绝伦,到不远的尚不可预知的未来,讲述了人类对地球与环境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发现。 《地球与环境》一书的文章均选自近几年《科学新闻》杂志中尤为精彩、受读者欢迎且值得阅读的文章。《科学新闻》杂志是美国专业、全面、及时的科学新闻来源之一。
《地球系统(第3版)》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教科书相比,不仅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固体地球、大气、海洋)进行了介绍,还讲述了各圈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课本的内容)。《地球系统(第3版)》的第1章,全球变化,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概述——观测数据让我们确信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而地球历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统如何对压力作出响应。《地球系统(第3版)》其余的篇幅由三个部分构成。第2-9章主要探讨地球是如何“运转”的。这部分讲述了气候、海洋、大气环流以及元素再循环是活跃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所有这些过程中,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10-14章带领读者重温地球的历史,重点强调了对未来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第15-19章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的未来,提出了现代全球变化的问题,并结合前面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球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全书共分十章.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大气圈、地球构造、地球表面慨况、地球上的水、冰雪覆盖、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地图投影。内容力求知识面宽阔、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相关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学自然、地理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和复杂介质三维地震波传播方程数值模拟理论、方法和算法。全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地震数值模拟理论基础、方法;地震波场的空间导数和时间导数的数值逼近;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声波方程数值模拟;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三维各向同性介质粘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复杂地区弹性波传播数值模拟;三维弹性波方程边界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方程小波方法数值模拟;地震波数值模拟中的稳定性分析和边界条件;地震波数值模拟在地震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现公布《地震安性评价管理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本书重点从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建模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共9章。第1章介绍了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化建模研究发展现状;第2章主要从2D空间、地表3D空间和地下3D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第3章至第7章从数字地形建模与更新,3D地理空间建模,3D地质空间建模,地上下真3D空间集成建模,以及3D空间建模有关算法等方面介绍了*的研究成果;第8章介绍了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第9章介绍了作者研究小组开发的实验系统与应用实例,以及国内外主要的3D建模工具与典型系统。 本书既可作为GIS、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三维建模等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教材,也可作为我国从事三维数据获取与可视建模研究人员的技术指南。
故事发生在在15世纪的欧洲,在这时候,如果去研究被C教定为异端思想的理论,就会被教会处以火刑。P王国中,有一位神童名叫拉法尔,已经预定好了要跳级上大学,去专攻当时 受追捧的神学。拉法尔平时有观星的爱好,却常常因为在“天动说”的理论中,星星运行的线路不够美丽而苦恼。然而某 ,在拉法尔的身边出现了一位神秘男人,他所研究的正是在异端思想中 禁忌的“地动说”。几次思想的交锋后,拉法尔被地动说所打动,相信了是地球在动,而不是天空在动的理论。而这时教会也发现了拉法尔所研究的“异端思想”,念在拉法尔只是初犯,只要保证往后研究神学便可以既往不咎。可是拉法尔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毅然选择了献出生命……然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被拉法尔藏起来的研究成果被发现,“地动说”的理论得到了传承,故事翻开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