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一个惊天的世纪骗局吗?气候变化这个复杂的气象问题如何和政治、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政治家谈判的主题?气候变化将对世界地缘政治特别是北极和南极带来哪些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新的战争吗?哪个国家引领清洁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占据全球经济制高点?
《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大气湍流基础》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从决定出行的 日期,到预测农业的气象条件,再到评估飓风的破坏性影响,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并不了解天气背后的各种复杂机制。 本书以简明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风、雨、云和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回答了诸如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成因, 天气事件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大规模的大气环流等问题,不失为一部 实用的天气科普图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的大证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的领悟与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与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船上顶岗实习后,完全能够胜任海船高级驾驶员岗位的工作。
本书概述了大气环流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球月(季)平均风、压、温场的基本观测事实及相互联系,它们随纬度、高度、季节的变化及北、南半球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物理成因。用动力诊断方法,从大气中的角动量平衡、热量与水分平衡、动能平衡与能量循环等方面讨论了大气环流维持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大气环流模式,初步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还概要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中的转盘试验方法。另外,本书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常用的大气环流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环流分解、谐波分析和球函数分析、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计算等方法,给出了简要介绍并编写了实习。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气象灾害丛书》分册之一。本书以防灾减灾为宗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寒潮天气和霜冻害等寒潮引发农业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防灾减灾实践经验。本书前4章重点阐述我国寒潮发生概况、寒潮的天气系统、寒潮灾害性天气和寒潮预报预警的新进展和新方法,第5-9章重点阐述霜冻害的基本理论、发生条件、地域变化、主要农作物的霜冻害和霜冻害防御的理论和新技术,后按时间顺序列出我国近50多年来比较重大的寒潮和霜冻害事件。本书可供气象、农业和防灾减灾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气象业务人员、农业生产管理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农业和气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走近科学》科普系列丛书之一。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无奇不有的,活着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埋藏在地下成为化石的动植物,巍峨的高山、浩淼的海洋、冰封的极地和充满着无尽奥秘的宇宙,这一切,让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多姿多彩,打开本书,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本书对“新一代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收录了该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报告、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的技术和方法、软件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及其说明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这本书对于农业气象和卫星遥感等相关领域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业务工作,以及使用好这套软件,无疑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对相关单位的广大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也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姚秀萍等编著的《Q矢量原理及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对Q矢量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对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全书共分13章,依次介绍了:Q矢量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准地转Q矢量;半地转Q矢量;广义Q矢量;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湿Q矢量;c矢量;Q矢量分解;Q矢量在华北暴雨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梅雨锋暴雨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登陆台风降水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定量降水预报(QPF)中的应用。最后给出对Q矢量原理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的展望。 《Q矢量原理及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业务单位和培训机构大气科学和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全书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七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气象的经济学属性、气象服务的经济性质、中国古代气象服务的特点、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评估、气象服务的生产模式以及气象服务的配置模式。
本书发表了作者30年来,在从事专业气象服务研究中独立或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的有关预报研究、供热研究、气象指数、医疗气象、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交通气象共7个方面的42篇科技论文。这些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部分发表在国内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本书对从事专业气象服务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 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 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