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章,即资料的预处理和常规分析方法、温盐资料分析与水团分析方法、潮汐潮流分析方法和海流资料分析方法。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在系统介绍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的资料预处理方法,对流、潮等海洋要素给出了实际数据分析的步骤,弥补了同类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缺乏。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本书探究海岛产业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影响,有助于甄别海岛跃迁式产业结构演替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特征、家庭收入和政府公共财政增长来源的多样化,进而促成微观家庭居住环境消费支出和城乡公共设施与环保设施投入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转换过程的结构效益恶化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这有利于提高海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决策的科学性,丰富了我国以大陆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演化理论。本书从产业结构演替对人居环境影响的视角对舟山市典型海岛展开研究,打破以大陆区域为人居环境研究区域的惯例。通过研究,厘清海岛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在不同时空下的演变阶段特征与问题,并利用经济外部性等理论分析产业结构演替影响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路径,对改善海岛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家、区域和沿海城市的海洋创新指数得分的计算,定量评价了我国国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同时探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进程。
地球上超过70% 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面以下绝大部分都是漆黑一片的人迹罕至之地,这里生活着哪些古老、复杂又迷人的生命?隐藏着哪些地球历史的精彩记录? 在本书中,世界知名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将带领我们潜入深海、跨越时间,揭示这片有待探索的独特栖息地是如何形成的,发现其中栖居的生命以及它们演化的奥秘。本书精选了近200 张精彩影像,涉及海洋生物、深海环境以及珍贵的海洋化石。有些生物在几个世纪前便被命名,但直到最近才取得重大研究突破;还有一些是新发现的物种,它们颠覆了科学家们之前的假设。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生命的认识。海洋的奥秘不止于此,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海洋材料为海洋的探索、开发、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支撑。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变革、新动能转型的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时期,本书着眼于海洋材料的创新发展,首先调研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或国家在海洋战略及海洋材料方面的战略、布局、规划发展及重点领域方向;其次,针对海洋高温、高湿、高盐等环境特点,介绍了诸多海洋材料及防腐技术,并着眼于建设海洋工程的结构材料、腐蚀材料和深海装备材料,分别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和标准技术的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海洋材料的建议。
海洋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富有前景的领域,在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的海洋工程环境,人们发展了众多的海洋工程结构形式。本书主要介绍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的力学问题,系统地研究从环境载荷和地基基础到结构材料及强度、刚度、屈曲和疲劳以及大型结构和细长构件的水动力问题。 主要内容: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海洋工程环境载荷、海洋工程桩土基础、海洋工程材料与腐蚀、物理模型试验、钢质导管架平台、自升式平台、浮式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立管系统等海洋工程相关内容和知识。 编写特色:本书内容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详细阐述,又有对力学原理的分析;既有理论公式的推导,又有行业规范中经验公式的应用。书中配有实例分析和思考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与评价研究的专著,侧重于海岸线动态变迁过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反映其变迁规律及影响机理。全书分为理论、技术和实践三篇:理论篇为第1~4章,从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梳理现行政策及管理措施,并提出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的防控建议;技术篇为第5~9章,以遥感监测技术手段为主,探索海岸线遥感解译与分类的方法,综合分析与评价海岸线时空演变趋势;实践篇为第10章,以环渤海地区为实例,从海域开发利用角度出发,探究海岸线综合利用时间格局特征,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分区管制的发展对策与管理建议。
本书是Marine Community Ecology(2001)的第二版。Marine Com-munity Ecology曾被评为海洋生物/生态学方面的最佳教材之一。 全书共23章,第1章介绍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其后22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产生海洋生物群落格局的过程为中心,介绍塑造海洋生物群落的各种物理和生物的驱动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地理学,海洋历史生态学等内容。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各种典型海洋生物群落类型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第三部分介绍海洋面临的威胁及海洋生物保护学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在保护与管理上的应用与进展。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蓝色伙伴关系 是中国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本书即围绕中国与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问题,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全书共9章,来自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的一批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对中国 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的历史发展、丰富内涵、既有研究成果与不足、边界探索、相关国家立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前景与未来展开论述,以丰富、翔实、客观的史料为主,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也为后来者展开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海滨的生灵》是卡森的 海洋三部曲 的终结篇,以大气、精妙、充满诗意的文笔描绘了海滨生态的万千生相。本书系统全面地展开了对海岸生态系统的介绍,讲述了潮汐与陆地的相互地质作用,岩石、沙滩、珊瑚这三种海滨生态类型的特征和美丽。 在本书中,卡森贯穿着 敬畏 的环保哲学观念, 以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滨生态的复杂和奇妙,揭示了海滨生态在进化史上独特的地位,那些渺小的生物是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先锋,具有伟大的探险精神,没有它们的*初尝试,生物不可能进化出众多的陆地物种,也就不会有人类。海滨生物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在严苛的海滨和潮汐环境中,在生死时速之间搏斗生存,这些渺小生灵的伟大与美丽,足以赢得人类的敬畏和惊叹。
本论文集是为庆贺金翔龙院士九十华诞而编辑的专辑,为金院士学生和晚辈们在过去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海洋资源与成矿系统、海底沉积与环境效应、海底探测技术与方法四个方面。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部分介绍了中国边缘海、东南亚、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等区域的结构探测、陆缘类型、动力模型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海洋资源与成矿系统展示了目前包括热液硫化物、稀土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等海底资源地质过程和相应成矿体系;海洋沉积与环境效应部分展示了在不同海域海底沉积特征以及古-今环境指示意义;海底探测技术与方法则介绍了在包括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海岸带空间规划方法、海底原位探测技术、地震数据处理及成像在内的诸多最新海洋高新技术。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文化系列》中的一本。历史年代划分,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前期,探讨了各个时期,中国港口的变迁历史。
本书介绍了各类游泳生物对游泳生活的适应,头足纲Cephalopoda、甲壳纲Crustacea、盲鳗纲Myxini、七鳃鳗纲Petromyzonti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爬行纲Reptilia和哺乳纲Mammalia等海洋游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中国海域鱼类的栖息习性,以及中国海域主要游泳生物的集群和洄游特征,并围绕海洋游泳生物的利用,梳理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多样性现状。
本论文集精选了与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12篇,分为海权思想研究、海洋观念与海洋治理研究、海洋经济与贸易研究、海洋历史研究、海洋非遗研究、海洋文学与海洋意象研究等板块。所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集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对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